弁彼鸴斯,归飞提提。
民莫不穀,我独于罹。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
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假寐永叹,维忧用老。
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譬彼坏木,疾用无枝。
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维其忍之。
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无逝我梁,无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弁〕通“般”通“昪”,快乐。
〔鸒〕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
〔斯〕语气词,犹“啊”“呀”。
〔提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
〔榖〕美好。
〔罹〕忧愁。
〔辜〕罪过。
〔云〕句首语气词。
〔踧踧〕平坦的状态。
〔周道〕大道大路。
〔鞫〕阻塞充塞。
〔惄〕忧伤。
〔假寐〕不脱衣帽而卧。
〔永叹〕长叹。
〔用〕犹“而”。
〔疢〕病,指内心忧痛烦热。
〔疾首〕头疼。
〔如〕犹“而”。
〔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
〔止〕语气词。
〔靡〕不。
〔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瞻〕尊敬敬仰。
〔依〕依恋。
〔属〕连属。
〔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
〔离〕通“丽”,附着。
〔辰〕时运。
〔菀〕茂密的样子。
〔蜩〕蝉。
〔嚖嚖〕蝉鸣的声音。
〔漼〕水深的样子。
〔渊〕深水潭。
〔萑苇〕芦苇。
〔淠淠〕茂盛的样子。
〔届〕到止。
〔维〕犹“其”。
〔伎伎〕鹿急跑的样子。
〔雉〕野鸡。
〔雊〕雉鸣。
〔坏木〕有病的树。
〔疾〕病。
〔用〕犹“而”。
〔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相〕看。
〔投兔〕入网的兔子。
〔先〕开放,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行〕路。
〔墐〕掩埋。
〔秉心〕犹言居心用心。
〔维〕犹“何”。
〔忍〕残忍。
〔陨〕落。
〔酬〕劝酒。
〔舒〕缓慢。
〔究〕追究考察。
〔掎〕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析薪〕劈柴。
〔扡〕顺着纹理劈开。
〔佗〕加。
〔浚〕深。
〔由〕于。
〔属〕连接。
〔垣〕墙。
〔逝〕借为“折”,拆毁。
〔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
〔发〕打开。
〔笱〕捕鱼用的竹笼。
〔躬〕自身。
〔阅〕被收容。
〔遑〕暇。
〔恤〕忧虑。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