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月下演东坡语二首·其二拼音版

月下演东坡语二首·其二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2 23:17:51

全文注音

  • yuè
  • xià
  • yǎn
  • dōng
  • èr
  • shǒu
  •  
  • ·
  • èr
  •  
  • míng
  • qīng
  • chū
  •  
  • wāng
  • wǎn
  • yǐn
  • yǐn
  • qīng
  • guī
  • yuǎn
  • shān
  •  
  • jiǔ
  • chēnɡ
  • βíng
  • wǎn
  • xiānɡ
  • ɡuān
  •  
  • rén
  • jiān
  • chω
  • fēnɡ
  • yuè
  •  
  • qiàn
  • xiγn
  • rén
  • xiγn
  •  

原文

月下演东坡语二首·其二
[明末清初]汪琬

隐隐清规吐远山,酒鎗茗碗颇相关。
人间何处无风月,欠个閒人似我閒。

相关推荐

汪琬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晚号尧峰,小字液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初官吏学者、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鸿博,历官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编修,有《尧峰诗文钞》、《钝翁前后类稿、续稿》。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24—1691
明末清初江南長洲人,字苕文,號鈍翁,小字液仙,晚號堯峰。順治十二年進士。歷戶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康熙十八年舉鴻博,授編修,與修《明史》。在史館撰稿甚勤,不肯屈從人意,旋即乞病歸,居堯峰山。古文從歐陽修入,而仿佛明歸有光,經學亦有造詣,為惠周惕之師。有《堯峰詩文鈔》、《鈍翁前后類稿、續稿》。
《晚晴簃詩匯·卷四十五:》汪琬,字苕文,又字钝庵,学者称钝翁,又称尧峰先生,长洲人。顺治乙未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有《钝翁前后类稿》。
《词学图录:》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世称尧峰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顺治进士,官刑部郎中、户部主事。康熙九年(1670)辞官归里,筑尧峰山庄,专事著述。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辞,授编修,与修《明史》,旋辞归。擅古文辞,与侯方域、魏禧齐名。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
《清诗别裁集:》字苕文,江南长洲人。顺治乙未进士,授户部主事,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官翰林院编修。著有《尧峰诗钞》。○钝翁官部曹后,与王西樵昆弟诸人称诗都下,风格原近唐人,中年后以剑南、石湖为宗,后则颓然降格矣。兹择其矜贵有馀者,著于卷中,不使挦扯字面者以钝翁为借口也。生平穿穴经史,议论俱有根柢,虽被其齮龁者,终称许焉。
《檇李詩繫·卷四十一:》字苕文蘇州人官編修

《大辞海》:汪琬(1624—1691)明末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号钝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刑部郎中,以奏销案贬官,再迁户部主事。引疾归,结庐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授编修,参加编修《明史》。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古文在当时有盛名,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清初“三大家”。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

《辞源》:【汪琬】公元1624—1690年。清江蘇長洲人。字苕文,號鈍菴堯峯玉遮山樵。順治十二年進士。任户部主事,官至刑部郎中。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授編修,與修明史。於易書詩皆有發明,詩及古文尤著名,與魏禧侯方域並稱三大家。著有鈍翁類稾堯峯詩文鈔等。

《中国人名大词典》:(1624—1691)清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字苕文,号钝翁,晚号尧峰,又号玉遮山樵。顺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屡迁刑部郎中。康熙间,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不久辞归。学术甚深,长于散文。著有《钝翁类稿》﹑《尧峰诗文钞》等。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晚号钝翁,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迁刑部郎中。十八年以奏销案去官,降补北城兵马司指挥。康熙九年冬归隐。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翌年冬即告归。十年后卒。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汪敏于为文,所作散文自谓有五六千篇。论文主张节制才气,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在《跋王于一遗集》中表示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侯方域的《马伶传》﹑王猷定的《汤琵琶传》皆以小说为古文“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为俗学而已矣”。汪琬好诋诃他人,讥刺钱谦益尤不遗余力,以为文章之道,为所败坏。与归庄﹑叶燮﹑吴殳﹑叶方霭等皆不和,论诗忤于王士禛,仪礼则与阎若璩相诟。汪琬以善骂著名,作文时毒口不少,自己也知“刚褊多忤,好辨多言”之病。《四库全书提要》谓“琬性狷急,动见人过,交游罕善其终者。又好诋诃,见文章必摘其瑕颣,故恒不满人,亦恒不满于人”。前人评汪琬与侯方域﹑魏禧三家散文时,以为汪琬“学术既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二家迥别。其气体浩瀚,疏通畅达,颇近南宋诸家,蹊径亦略不同,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亦接迹唐﹑归无愧色也”(《四库全书提要》)。这个评价抑侯﹑魏而扬汪,“是一种不足为信的正统看法”。但说三人作品“只能接迹唐顺之﹑归有光,都很公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所作如《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等文可为代表。汪琬的诗“风格原近唐人。中年以后以剑南﹑石湖为宗,后则颓然降格矣”(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专以宋为师,于宋人中所心摹手追者,石湖居士而已。取径太狭,造语太纤,且隐逸闲适话头,未免千篇一律”(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总之,汪琬诗歌创作的成就不如其散文。著有《尧峰文钞》五○卷﹑《钝翁类稿》一一八卷﹑《拟明史列传》二四卷﹑《姑苏杨柳词》一卷等。事迹见《清史列传》七○﹑《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本传﹑陈廷敬《翰林编修汪先生琬墓志铭》﹑叶东《钝翁生圹志》﹑赵经达《汪尧峰先生年谱》。(吴正明)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