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复盈盈,何年坠玉京。
见人还道姓,羞客不称名。
故事谙金谷,新居近石城。
脸横秋水溢,眉拂远山晴。
粉薄涂云母,簪寒篸水晶。
催来两桨送,怕起五丝萦。
髻学盘桓绾,床依宛转成。
博山凝雾重,油壁隐车轻。
额点梅花样,心通棘刺情。
搔头邀顾遇,约指到平生。
鱼网徐徐襞,螺卮浅浅倾。
芙蓉褥已展,豆蔻水休更。
赵女怜胶腻,丁娘爱烛明。
炷香龙荐脑,辟魇虎输精。
管咽参差韵,弦嘈倰僜声。
花残春寂寂,月落漏丁丁。
柳絮联章敏,椒花属思清。
剪罗成彩字,销蜡脱珠缨。
邂逅当投珮,艰难莫拊楹。
熨来身热定,舐得面痕平。
匣镜金螭怒,帘旌绣兽狞。
颈长堪鹤并,腰细任蜂争。
滴泪泉饶竭,论心石未贞。
必双成凤去,岂独化蝉鸣。
书远肠空断,楼高胆易惊。
数钱红带结,斗草蒨裙盛。
袂柳阑干小,侵波略彴横。
夜愁遥寄雁,晓梦半和莺。
翼只思鹣比,根长羡藕并。
可怜衣带缓,休赋重行行。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大辞海》:吴融(?—903)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诗多流连光景、酬答艳情之作,也有感怀时事者。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有《唐英歌诗》。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903)字子华,行大,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少力学,富有文藻。广明﹑中和间即享盛名,虽久困名场而同辈事之如先达。曾隐居润州茅山西,又徙居长洲(今江苏苏州)。龙纪元年登进士第,旋为韦昭度辟掌书记,随军讨蜀。累迁侍御史。乾宁二年,因事贬官,流寓荆南,依节度使成汭。次年冬,召为左补阙,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撰诏书十余篇,顷刻即成,且简备精当,为昭宗所激赏,遂擢为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犯京师,昭宗避往凤翔,融扈从不及,流寓阌乡。三年,召为翰林学士,迁翰林承旨学士,卒。融诗文兼擅,亦留心翰墨,工行楷。与诗人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并为贯休《禅月集》作序。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个别诗篇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华清宫》等诗,亦能反映唐末战乱现实,讽刺时政。《废宅》一诗,亦寓意悠远,薛雪称之为“晚唐绝唱”(《一瓢诗话》)。辛文房称其诗“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评云:“以文章工拙论之,则融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较(韩)偓为稍胜之焉。在天祐诸诗人中,闲远不及司空图,沉挚不及罗隐,繁富不及皮日休,奇闢不及周朴。然其余作者,实罕与雁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融诗集》四卷﹑《制诰》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英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则记《吴融赋集》五卷。今有汲古阁本《唐英歌诗》三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见卷六八四至卷六八七。《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补其诗一句,《续拾》卷三六又补收三首一句。文一六篇,见《全唐文》卷八二○。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五﹑《北梦琐言》卷四﹑《新唐书》卷二○三本传﹑《宣和书谱》卷一○﹑《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九。(吴在庆)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