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劚畬,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数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畬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畬(shē)田〕烧荒垦种。畬,《全宋诗》全部作“畲”。
〔词〕《宋诗钞》作“调”。
〔有序〕《宋诗钞》作“并序”。
〔雒(luò)〕《宋诗钞》作“洛”。
〔刀耕火种〕古时农民,在多山地区开荒,先伐去树木,烧去野草,以灰肥田。
〔抵〕《宋诗钞》作“底”。
〔斫(zhuó)〕砍伐。
〔仆〕倒。
〔酿黍稷,烹鸡豚(tún)〕用高梁烧酒,煮鸡肉猪肉。这里指招待客人。豚,小猪,亦泛指猪。
〔至〕《宋诗钞》作“集”。
〔啖炙(dànzhì)〕吃肉食。
〔鼓噪〕擂鼓高歌。
〔掩〕《宋诗钞》作“劚”。
〔援桴(fú)者〕司鼓人。桴,打鼓的棒。
〔仆〕自称的谦辞。
〔畬田词〕《宋诗钞》作“畬田”。
〔采诗官〕收集采访诗歌的官员。
〔执政者〕掌理国家政事的官员。
〔苟〕如果。
〔二千石〕古代郡守的代称,指州官。
〔百里〕县令的代称,指县官。
〔使化天下之民〕以此教化国内的农民。
〔如斯民之义〕像此地农民一样有互助合作的义气。
〔污莱〕荒田。
〔其词俚(lǐ)〕《宋诗钞》作“其则采乎词俚”。俚,指俚语,即民间俗话。
〔欲山甿(méng)之易晓也〕《宋诗钞》作“盖欲山民之易晓也”。
〔斫〕《全宋诗》作“劚”。
〔孱(chán)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
〔豆萁(qí)〕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递互〕交替互助。
〔生涯〕生活,活计。
〔树种明年似乱麻〕作者自注〕“种谷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获济。”树种,《全宋诗》作“禾树”,《宋诗钞》作“林树”。
〔数〕《全宋诗》作“鼓”,《宋诗钞》作“谷”。
〔猎猎〕风声,这里用来形容山中四面回应的鼓声人声。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取《击壤歌》“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之意。尧舜,唐尧虞舜,古时的贤明帝王。
〔刀〕《宋诗钞》作“力”。
〔岂有偏〕没有偏心,指互相帮助,公平无私。
〔皆似我〕都像我们一样的互助合作。
〔四海〕四海之内,即普天下。
〔熙熙(xīxī)〕和乐的样子。
〔商於(wū)〕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内乡一带。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绝齐亲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即指此。(见《史记·张仪传》)一说指商(今陕西商县)於(今河南西陕县)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宋代属商州所辖。於,《宋诗钞》作“于”。
〔故事〕过去的事。
〔舍(shè)人〕作者自称。
《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作者曾任右拾遗直史馆左司谏知制诰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称“舍人”。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54—1001
宋濟州鉅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端拱初為右拾遺、直史館,上《御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至道元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凡詔命不當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后遷蘄州卒。在官以剛直敢言稱。工詩文,提倡詩學杜甫、白居易,文學韓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
全宋詩: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授成武縣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應中書試,擢直史館。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九九一),爲徐鉉辨誣,貶商州團練副使。五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咸平元年(九九八)預修《太祖實錄》,直筆犯諱,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蘄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殘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王禹偁詩,前十一卷以《四部叢刊》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小畜集》爲底本,校以清光緒會稽孫星華增刻本(簡稱孫本)、清乾隆平陽趙熟典刻本(簡稱趙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經鋤堂鈔本(簡稱經鋤堂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宋文鑑》等書引錄。第十二卷以孫星華增刻本《小畜外集》爲底本,參校上海函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影宋寫本(簡稱影宋本)、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簡稱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叢編》等書引錄。第十三卷錄集外詩及斷句,其中《吳郡志》所收《赴長洲縣作》三首,已合併編入《小畜集》同題詩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誤收他人詩三首(其中二首爲杜甫詩),已刪去。
词学图录: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人。宋史有传。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见《花庵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