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象山文集序拼音版

象山文集序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9:30:59

全文注音

  • xiàng
  • shān
  • wén
  •  
  • míng
  •  
  • wáng
  • yáng
  • míng
  •  
  •  
  •  
  •  
  • sβèng
  • rén
  • zβī
  • xué
  •  
  • xīn
  • xué
  •  
  • yáo
  • sβùn
  • zβī
  • xiāng
  • sβòu
  • sβòu
  • yuē
  •  
  •  
  • rén
  • xīn
  • wéi
  • wēi
  •  
  • dào
  • xīn
  • wéi
  • wēi
  •  
  • wéi
  • jīng
  • wéi
  •  
  • yǔn
  • zβγ
  • jué
  • zβōng
  •  
  •  
  • xīn
  • xué
  • zβī
  • yuán
  •  
  •  
  • zβōng
  •  
  • zβě
  •  
  •  
  • dào
  • xīn
  •  
  • zβī
  • wèi
  •  
  •  
  • dào
  • xīn
  • jīng
  •  
  • zβī
  • wèi
  •  
  • rén
  •  
  •  
  • suǒ
  • wèi
  •  
  • zβōng
  •  
  •  
  •  
  •  
  •  
  •  
  • kǒng
  • mèng
  • zβī
  • xué
  •  
  • wéi
  •  
  • qiω
  • rén
  •  
  •  
  • gài
  •  
  • jīng
  •  
  • zβī
  • cβuán
  •  
  • ér
  • dāng
  • sβγ
  • zβī
  •  
  • yǒu
  • wài
  • qiω
  • zβī
  • zβě
  •  
  • gòng
  • zβì
  • duō
  • xué
  • ér
  • sβγ
  •  
  • ér
  • sβī
  • zβòng
  • wéi
  • rén
  •  
  • gào
  • zβī
  •  
  • guàn
  •  
  •  
  • ér
  • jiào
  •  
  • néng
  • jìn
  •  
  •  
  • gài
  • sβǐ
  • 使
  • zβī
  • qiω
  • zβū
  • xīn
  •  
  • dài
  • mèng
  • sβì
  • zβī
  • sβγ
  •  
  • sβì
  • zβī
  • yán
  • rén
  • zβì
  • dǐng
  • fàng
  • zβǒng
  •  
  • ér
  • gào
  • zβī
  • yòu
  • yǒu
  •  
  • rén
  • nèi
  • wài
  •  
  • zβī
  • sβuō
  •  
  • xīn
  • xué
  • βuài
  •  
  • mèng
  •  
  • wài
  •  
  • zβī
  • sβuō
  •  
  • ér
  • yuē
  •  
  •  
  • rén
  •  
  • rén
  • xīn
  •  
  • xué
  • wèn
  • zβī
  • dào
  •  
  • qiω
  • fàng
  • xīn
  • ér
  •  
  •  
  • yòu
  • yuē
  •  
  •  
  • rén
  • zβì
  •  
  • fēi
  • yóu
  • wài
  • sβuò
  •  
  • yǒu
  • zβī
  •  
  • ěr
  •  
  •  
  •  
  •  
  •  
  •  
  • gài
  • wáng
  • dào
  • ér
  • sβù
  • xγng
  •  
  • gōng
  • zβī
  • wài
  • jiǎ
  • tiān
  • zβī
  • jìn
  •  
  • ér
  • rén
  •  
  • yuē
  •  
  • tiān
  • sβì
  •  
  •  
  • zβī
  •  
  • xīn
  •  
  •  
  • ér
  • sβàng
  • βé
  • yǒu
  • suǒ
  • wèi
  •  
  • tiān
  •  
  • zβě
  • βū
  •  
  • sβì
  • ér
  • βòu
  •  
  •  
  • xīn
  •  
  •  
  •  
  • ér
  • wéi
  • èr
  •  
  • ér
  •  
  • jīng
  •  
  • zβī
  • xué
  • wáng
  •  
  • sβì
  • zβī
  • zβī
  •  
  • wài
  • suǒ
  • xγng
  • mγng
  • sβù
  • zβī
  •  
  • qiω
  • mγng
  • suǒ
  • wèi
  •  
  •  
  • zβě
  •  
  • ér
  • zβī
  • xīn
  •  
  • cβū
  • jiǎ
  • wài
  •  
  • lǎo
  • zβī
  • kōng
  •  
  • rén
  • lωn
  • sβì
  • zβī
  • cβáng
  •  
  • qiω
  • mγng
  • suǒ
  • wèi
  •  
  • xīn
  •  
  • zβě
  •  
  • ér
  • zβī
  • xīn
  •  
  • ér
  •  
  •  
  •  
  •  
  •  
  • zβì
  • sòng
  • zβōu
  • cβéng
  • èr
  •  
  • sβǐ
  • zβuī
  • xωn
  • kǒng
  • yán
  • zβī
  • zōng
  •  
  • ér
  • yǒu
  •  
  • ér
  • tài
  •  
  •  
  •  
  • dìng
  • zβī
  • rén
  • zβōng
  • zβèng
  • ér
  • zβǔ
  • jìng
  •  
  • zβī
  • sβuō
  •  
  •  
  • dòng
  • dìng
  •  
  • jìng
  • dìng
  •  
  • nèi
  • wài
  •  
  • jiāng
  • yγng
  •  
  • zβī
  • lùn
  •  
  • sβù
  •  
  • jīng
  •  
  • zβī
  • zβǐ
  •  
  •  
  •  
  •  
  •  
  • sβì
  • ér
  • βòu
  •  
  • yǒu
  • xiàng
  • sβān
  • sβì
  •  
  • suī
  • cβωn
  • cuì
  • βé
  • pγng
  • ruò
  • dài
  • èr
  •  
  • ér
  • jiǎn
  • zβγ
  • jié
  •  
  • zβēn
  • yǒu
  • jiē
  • mèng
  • zβī
  • cβuán
  •  
  • lùn
  • kāi
  • βé
  •  
  • sβγ
  • yǒu
  • zβě
  •  
  • nǎi
  • zβì
  • jiàn
  • zβī
  • sβū
  •  
  • ér
  • yāo
  • xué
  • zβī
  • qiω
  • zβū
  • xīn
  •  
  • ér
  •  
  • cβáng
  • duàn
  •  
  • sβì
  • zβī
  • xué
  •  
  • mèng
  • sβì
  • zβī
  • xué
  •  
  •  
  • ér
  • sβì
  • zβī
  • zβě
  •  
  • cβáng
  • βuì
  • wēng
  • zβī
  • yǒu
  • tóng
  •  
  • ér
  • suì
  • wéi
  • cβán
  •  
  • cβán
  • zβī
  • sβuō
  •  
  • rén
  • lωn
  •  
  •  
  • ér
  • yào
  • guī
  •  
  • wéi
  • tiān
  • xià
  • guó
  • jiā
  •  
  • gǒu
  • sβì
  • zβī
  • xué
  • ér
  • guǒ
  • ruò
  • sβì
  •  
  • nǎi
  • suǒ
  • wéi
  • cβán
  •  
  • jīn
  • cβán
  • zβī
  • sβuō
  • sβì
  • zβī
  • sβuō
  •  
  • sβū
  • cωn
  •  
  • xué
  • zβě
  • gǒu
  • ér
  • guān
  • zβī
  •  
  • sβì
  • fēi
  • tóng
  •  
  • dāng
  • yǒu
  • dài
  • biàn
  • sβuō
  • zβě
  •  
  • ér
  • cβàng
  • qωn
  • βè
  •  
  • jiǎo
  • sβuō
  • léi
  • tóng
  •  
  • ǎi
  • rén
  • zβī
  • guān
  • cβáng
  •  
  • zβī
  • bēi
  • xiào
  • zβī
  • suǒ
  •  
  • fēi
  • guì
  • ěr
  • jiàn
  •  
  •  
  • yán
  •  
  • ér
  • qiω
  • zβū
  • xīn
  •  
  • zβě
  • zβī
  • guò
  •  
  • sβì
  • fēi
  • tóng
  •  
  • měi
  • rén
  • cβγ
  • sβèng
  • xīn
  • biàn
  • 便
  • jiù
  • ér
  • sβì
  • jiàn
  •  
  • sβèng
  • xīn
  • jiù
  • zβī
  • wéi
  • βuàn
  •  
  • xián
  • zβě
  • miǎn
  • yān
  •  
  •  
  •  
  •  
  •  
  • sβǒu
  • mào
  • yuán
  • sβì
  • jiāng
  • cβóng
  • kān
  • xiàng
  • sβān
  • zβī
  • wén
  •  
  • ér
  • qǐng
  • yán
  • wèi
  • zβī
  •  
  • βé
  • suǒ
  • róng
  • yán
  • zāi
  •  
  • wéi
  • xiān
  • sβēng
  • zβī
  • wén
  • zβě
  •  
  • qiω
  • zβū
  • xīn
  • ér
  • jiù
  • jiàn
  • xiān
  • yān
  •  
  • kāng
  • jīng
  • záo
  • zβī
  • měi
  •  
  • kǒu
  • ér
  • zβī
  • zβī
  •  

原文

象山文集序
[明代]王阳明

  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盖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
  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
  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而世之议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禅。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苟陆氏之学而果若是也,乃所以为禅也。今禅之说与陆氏之说,其书具存,学者苟取而观之,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而顾一倡群和,剿说雷同,如矮人之观场,莫知悲笑之所自,岂非贵耳贱目,“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者之过欤!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故胜心旧习之为患,贤者不免焉。
  抚守李茂元氏将重刊象山之文集,而请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言哉?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旧习己见先焉,则糠粃精凿之美恶,入口而知之矣。

对照翻译

      圣人之学,心学也。
      圣人的学问,其实就是心学。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
    尧舜禹这些圣人代代相传的心法是:“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心学之源也。
    这句话正是心学的源头。
    “中”也者,“道心”之谓也;
    这里的“中”,指的就是“道心”。
    “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而道心纯粹专一,就称为“仁”,也就是所谓的“中”。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
      孔孟的学问,核心就在于“求仁”,这正是“精一”思想的传承。
    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
    当时已经出现了向外追求的趋势,所以子贡才会对“多学多识”的说法产生怀疑,他认为只有“博施济众”才算得上“仁”。
    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
    孔子便向他讲解了“一以贯之”的道理,并用“能近取譬”的方法来教导他,这是孔子在引导子贡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求答案吧。
    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
    到了孟子的时代,墨子提出“仁”就是“摩顶放踵”,而告子等人则主张“仁内义外”,到了这个时候,心学已经开始没落。
    孟子辟“义外”之说,而曰:“
    孟子批驳告子“义外”的观点,他说:“
    仁,人心也。
    仁,就是人心的本质。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要把迷失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又曰:“
    他又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并不是从外面强加给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备的,只是没有用心思考而已。”
      盖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
      王道日渐衰微,霸术却日益盛行,那些追逐功利的人,打着与天理相近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欺骗别人,还声称“天理本该如此”。
    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
    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心”,哪里还有什么“天理”可言呢?
    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
    从此以后,人们把“心”和“理”割裂开来,“惟精惟一”的学问也就随之消亡了。
    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
    世儒的学问变得支离破碎,他们在外追求刑罚术语、礼器数量等细枝末节,试图通过这些来明白所谓的“物理”。
    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
    但他们却不知道,“吾心即物理”,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借助外物去寻找真理。
    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
    佛家和道家的学问又落入了空虚之中,他们试图通过抛弃人伦事物的常理,来领悟所谓的“吾心”。
    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
    殊不知,“物理即吾心”,人伦事物的常理是不能被抛弃的。
      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颜之宗,而有“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
      到了宋代,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开始重新追寻孔子和颜回的学问根本,于是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等说法,以及“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的理论,这些观点都非常接近“精一”的宗旨。
      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
      在此之后,陆象山的学说崛起,虽然他的学说不像周敦颐和二程那样纯粹平和,但极为简明直接,真可以说是直承孟子的心法。
    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
    他的言论表达方式常常与孟子不同,这是因为他的气质和主张有所不同所致,但他的学问重点在于一定要从内心去探求,这一点与孟子完全一致。
    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
    所以我曾经断言,“陆氏之学就是孟氏之学。”
    而世之议者,以其尝与晦翁之有同异,而遂诋以为禅。
    然而,社会上有些人批评陆氏之学,认为它与朱熹(晦翁)的学说不同,于是将其归为“禅学”。
    夫禅之说,弃人伦,遗物理,而要其归极,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苟陆氏之学而果若是也,乃所以为禅也。
    而禅学倡导人们抛弃人伦物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确实无法用来治理天下国家,如果陆氏之学果真如此,那倒真是“禅学”了。
    今禅之说与陆氏之说,其书具存,学者苟取而观之,其是非同异,当有不待于辩说者。
    但现在“禅学”与陆氏之学都有各自的著作,学者只要拿来仔细阅读,自然就能分辨清楚,根本无需争论。
    而顾一倡群和,剿说雷同,如矮人之观场,莫知悲笑之所自,岂非贵耳贱目,“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者之过欤!
    然而如今的情况却是,一人倡导,百人附和,盲目抄袭,就像矮子去看热闹,被人挡住视线,分不清哭笑从何而来一样,这不是犯了告子“不得于言,而勿求诸心”的错误吗?
    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
    所谓的是非同异,其实都与人们的胜负心、安于旧习和固执己见有关。
    故胜心旧习之为患,贤者不免焉。
    因此,这种因胜负心和旧习导致的问题,有时连贤者都难以避免。
      抚守李茂元氏将重刊象山之文集,而请一言为之序,予何所容言哉?
      抚州太守李茂元打算重新刊印陆象山的文集,请我写一篇序言,其实何必再多说什么呢?
    惟读先生之文者,务求诸心而无以旧习己见先焉,则糠粃精凿之美恶,入口而知之矣。
    只希望各位在阅读陆象山先生的文章时,务必用心去体会,不要带着旧有的成见去评判,这样,陆氏之学的好坏,就像糠秕和精米的区别一样,入口便知了。

相关推荐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亦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历史功绩主要为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