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塔〕对冢上立碑的美称。
〔鸠〕即鸽子,日本人称为“堂鸠”。
〔三义里〕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焚毁于年月上海抗战中。
〔奔霆飞熛(biāo)〕指激战中枪炮和炸弹的轰击焚烧。
〔霆〕疾雷;熛〕火焰,原作“焰”。
〔败井〕被毁坏了的井。
〔颓垣(yuān)〕倒塌了的墙。
〔垣〕墙。
〔值〕碰到。
〔大心〕宽厚的心。
〔瀛洲〕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这里是指日本。
〔精禽〕指精卫鸟。
〔《山海经》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淹死,后变成精卫鸟,为了复仇,它不停地衔来西山的木石,要把东海填平。这句是说死去的鸽子如能像梦醒似的复活,它也一定会像精卫鸟一样,去填平东海(暗指向日本帝国主义讨还血债)。
〔斗士〕指中日两国的反法西斯战士。
〔抗流〕抗击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逆流。
〔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
〔泯(mǐn)〕消去。
〔西村博士〕西村真琴(-),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
〔持归〕带回日本去。
〔化去〕死去。·
〔遐情〕远道来的情谊,指从日本来征求题咏。
〔云尔〕罢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