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狙(jū)〕猕猴。
〔部分〕部署分配。此处指分派。
〔之〕到。
〔求〕寻找。此指采摘。
〔赋〕征收。
〔什一〕十分之一。
〔或〕有的(猴子)。
〔箠(chuí)〕用鞭打,名词作动词。
〔畏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树〕种植。
〔与〕同“欤”,吗。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假〕借用,借助。
〔为之役〕被他奴役。
〔既〕完。
〔寤〕同“悟”,领悟到。
〔其〕那个。
〔相与〕一起。
〔俟(sì)〕等候。
〔柙(xiá)〕关兽的木笼。
〔卒〕终于。
〔馁(něi)〕饥饿。
〔郁离子〕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
〔术〕权术。
〔道揆(kuí)〕道德准则。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11—1375
元明間浙江青田人,字伯溫。劉濠曾孫。元順帝元統元年進士,官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方國珍初起時,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強鎮壓。當局不能用,乃棄官隱居。在鄉組織武裝,與方氏相抗。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應天,陳時務十八策。勸勿尊奉韓林兒,為籌劃用兵次第,獻計先滅陳友諒,次取張士誠,然后北定中原。吳元年,授太史令,累遷御史中丞。明建國后,封誠意伯。曾與李善長、宋濂定明典制。洪武四年,以弘文館學士致仕。後為胡惟庸所譖,憂憤而死。一說為惟庸毒死。謚文成。通經史,精象緯,工詩文,與宋濂并為一代文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追谥文成。博学,尤精象纬术数。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檇李詩繫·卷三十九:字伯温青田人洪武時封誠意伯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伯温,青田人。元進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論佐命功封誠意伯正德中追諡文成有覆瓿集犂睂公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吴元年,授太史令。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夫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忧时痛国,每形于辞。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淮濆何日歌《常武》?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