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宋岳鄂王女,闻王被收,负银瓶投井死。祠今在浙西宪司之左。逢感其孝,敬为之辞。
碧梧月落乌号霜,寒泉幽凝金井床。绮疏光流大星白,梦惊万里长城亡。女郎报父收囹圄,匍匐将身赎无所。官家明圣如汉主,妾心愧死缇萦女。井临交衢下通海,海枯衢迁井不改。银瓶同沈意有在,万岁千春露神采。魂兮归来风泠然,思陵无树容啼鸦,先王墓木西湖边。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19—1388
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頌》,臺臣薦之,稱疾辭。避亂于淞之青龍江,再遷上海烏泥涇,筑草堂以居,自號最閑園丁。辭張士誠征辟,而為之劃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學錄用,有司敦迫上道,堅臥不起。自稱席帽山人。詩多懷古傷今,于張氏之亡,頗多感慨。有《梧溪詩集》七卷,記載元、明之際人才國事,多史家所未備。
《元詩選:》逢字原吉,江陰人。弱冠有文名,至正中,嘗作《河清頌》,行臺及憲司交薦之,皆以疾辭。世居江上之黃山,自號席帽山人。避地無錫梁鴻山,未幾遷松之青龍江,名所寓曰「梧溪精舍」,自號「梧溪子」。蓋以大母徐嘗手植雙梧于故里之橫江,志不忘也。又徙上海之烏涇,築草堂以居,曰「最閒園」,自號「最閒園丁」。明初,以文學錄用。其子通事令掖,以父老泣請,命罷之。年七十卒,洪武戊辰歲也。有《梧溪詩集》七卷,錢牧齋《列朝詩集》載之前編。謂原吉當張氏據吴,大府交辟,堅臥不就。而又稱其為張氏畫策,使降元以拒臺。此何說也?張士德之敗在丁酉三月,其時張氏尚未降元也。而謂其于楚公之亡有餘恫焉,未知其為元乎?抑為張氏也?原吉一老布衣,沐浴于維新之化者二十年,其子已通仕籍矣。而謂其故國舊君之思,至于此極,西山之餓,洛邑之頑,未知其又何所處也!牧齋好為曲說,至引謝皋羽、犁眉公為喻,抑何其不相類乎!然原吉之詩,志在乎元,則成其為元而已矣。故附于遺民之例而錄之。
《檇李詩繫·卷三十八:》字原吉稱蓆帽山人江隂人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字原吉,江隂人。自號席帽山人有浯谿詩集七巻
《大辞海》:王逢(1319—1388)元末明初诗人。字原吉,号席帽山人、梧溪子、最闲园丁,江阴(今属江苏)人。少从宿儒陈汉卿学诗,深得虞集之传。元至正间被荐不就,避地吴淞江,筑室上海乌泾。明洪武初,征召甚迫,坚卧不起。杨维桢序其诗,评为“风流俊采,豪迈跌宕”。有《梧溪集》。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005——1063)字会之,太平州当涂(今属安徽)人。初举进士不中,教学于苏州,学者常至千百人。后以进士起家,权南雄州军事判官。试判超等,为国子监直讲,兼陇西郡王宅教授。官至太常博士。嘉祐八年卒,年五十九。王逢少时即以文学知名,于书无所不观,尤喜《易》,著有《易传》十卷﹑《乾德指说》一卷﹑《复书》十卷,均已佚。《全宋文》卷六三七收其文二篇。事迹见王安石《王会之墓志铭》(《临川文集》卷九二)﹑《宋史》卷四四三本传。(陈洁)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