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憙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孔子七十,所欲不逾矩,非无欲也。于《诗》,则道男女之时,容貌之美,悲感念望,以见一国之风,其顺人也至矣。
学者大抵雷同,古之所是则谓之是,古之所非则谓之非;诘其所以是非之状,或不能知。古人之言,岂一端而已矣?夫子于管仲,三归、具官,则小之;合诸侯,正天下,则仁之;不以过掩功也。韩愈有取于墨翟、庄周,而学者乃疑。噫!夫二子皆妄言耶?今之所谓贤士大夫,其超然异于二子者邪?抑有同于二子而不自知者邪?何訾彼之甚也!
〔原〕指探求事物的本原,揭示其要意真谛。
〔文〕这里专指儒家的礼教。“原文”就是探求儒家礼教之原,批驳道学家们不许谈“利”“欲”的陈腐观念。
〔曰〕一人之言,自为问答,用“曰”字加以分别。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有“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对这种修辞方式有详细引证。
〔曷〕表示疑问,同“何”,但应用范围较窄。这里用在介词“为”的前面,作介词的宾语,意为“什么”。
〔欲〕情欲,欲念。
〔礼〕儒家认为礼是用以制约人的情欲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贪〕指过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
〔淫〕指过于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
〔贼〕害。
〔无乃〕跟“岂不”意义相近,但口气比较缓和。
〔世俗〕指当代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喜〕喜爱。
〔“孟子”句〕《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其书句〕《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又《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汤,指汤武,又称成汤,商朝的建立者。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时居岐山之下,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这两句都承上省略了主要动词“王”字。
〔王(wng旺)天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王,这里用作动词,成王业,成为天下之主。
〔不逾矩〕不逾越规矩,不违反礼法的规定。
《论语·为政》;“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国之风〕国,指一个地域犹“方”。风,风俗,风土人情。
〔雷同〕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礼·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所以〕……的原因。
〔一端〕一方面。
〔“夫子于管仲”句〕《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仲(?—前),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三归〕指市租。市租之常例应归之于公,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参见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一说,“三归”谓其有三处府第可归。
〔(俞樾《群经平议》)具官〕即“官事不摄”。摄,兼职。大夫的家臣,本来一人常兼数事,管仲的家臣却一人一职,不用兼摄,这就是所谓具官,是一种奢侈的表现。
〔“合诸侯”句〕《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又〕“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师傅。齐桓公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这段历史可看《左传·庄公八年九年》的记载。九合,齐桓公主持诸侯会盟共十一次,此处之“九”只是表示多的意思。如其仁;如,犹“乃”。
〔“韩愈”句〕韩愈《读墨子》“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这是韩愈有取于墨翟(di敌)的话。
〔又在《进学解》中说〕“下逮《庄》《骚》,太史所录”,把《庄子》与《离骚》并举,要求学习庄子的文章,这是韩愈有取于庄周的话。
〔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里指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
〔抑〕还是。
〔訾(zi紫)〕毁谤非议。
〔甚〕过分。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大辞海》: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创旴江书院于南城,学者称旴江先生。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升直讲。认为自然由阴阳二气会合而成。承认认识来自客观事物,排斥佛、道,抨击神仙方士、巫医相卜、鬼怪迷信。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认为“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强调“田均则耕者得食”,提出“限人占田”、“冗者”归农、量入为出、去王者私藏等主张。论文多倡经术,求理道,为诗生新奇特,时有佳作。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亦称《旴江文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9—1059
宋建昌軍南城人,字泰伯,世稱盱江先生、直講先生。仁宗慶歷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與范仲淹等友善,擁護“慶歷新政”。倡立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數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薦為試太學助教。歷太學說書、權同管勾太學。以文章知名,通經術,素不喜《孟子》,極力排斥釋道二教,重視農業生產。有《直講李先生文集》。
《全宋詩:》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曾舉茂才異等不第,創建旴江書院(旴江在南城),教授生徒,學者稱旴江先生。仁宗皇祐初,由范仲淹等薦,試太學助教,後爲直講。嘉祐中,爲海門主簿、太學說書。四年卒,年五十一。有《退居類稿》十二卷,《皇祐續稿》八卷。明成化間南城左贊編爲《旴江集》(亦作《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事見《旴江集》卷首宋魏峙《李直講年譜》,《宋史》卷四三二有傅。李覯詩,以《四部業刊》影印明左贊編《旴江集》(其中詩三卷)爲底本,校以明正德十年孫甫刻本(簡稱孫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又錄得集外詩五首,編入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