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病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
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
是时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
千官起居环珮合,万国会同车马奔。
金钿照耀石瓮寺,兰麝熏煮温汤源。
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
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
欢娱未足燕寇至,弓劲马肥胡语喧。
豳土人迁避夷狄,鼎湖龙去哭轩辕。
从此漂沦落南土,万人死尽一身存。
秋风江上浪无限,暮雨舟中酒一尊。
涸鱼久失风波势,枯草曾沾雨露恩。
我自秦来君莫问,骊山渭水如荒村。
新丰树老笼明月,长生殿暗锁春云。
红叶纷纷盖欹瓦,绿苔重重封坏垣。
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
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5年)。
乐叟(sǒu):老年乐师。
禄山:指安史之乱首领安禄山。
梨园:唐玄宗时教练歌舞艺术的场所。
和(hè):指伴奏。
法曲:西域各族音乐传到中原地区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到隋代正式形成法曲。
年年十月坐朝元:指唐玄宗每年十月到骊山华清宫过冬。朝元:朝元阁,在华清官内。
起居:群臣平日朝见皇帝,称为起居,原有问候生活情况的意思,后成朝廷制度。
环佩:衣带上系的佩玉。
合:聚集。
万国:周代本指诸侯。这里泛指各地地方长官与周边各族的使者。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金钿(diàn):女子所戴镶嵌金花宝石的头饰。
石瓮(wèng)寺:在骊山半腰石瓮谷中,寺以谷名。
兰麝(shè):香料。
温汤:温泉。
宛转:体态柔美。
霓(ní)裳:表演《霓裳羽衣舞》时所穿的舞衣。
翻:飘扬。
燕寇(kòu):指安禄山。安禄山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常驻范阳。范阳属古燕国地。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各族的称呼。
豳(bīn)土人迁避夷狄(dí):周族原居豳(今陕西旬邑一带)地,后因戎狄侵扰,古公宣父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这里指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逃离长安。夷狄:古代对四方各族的通称。
鼎湖龙去哭轩辕:传说黄帝在荆山(今河南灵宝境内)铸鼎,鼎成,有龙下迎,乘龙而去。后人称此处为鼎湖。这里指唐玄宗去世。轩辕:即黄帝,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
长生殿:在临潼华清官内。
欹(qī)瓦:倾侧不正的屋瓦。
坏垣(yuán):倒塌的墙。垣:矮墙,泛指墙。
中官:宦官。
宫使:宫中使臣。这里指派往华清官祭扫的使臣。
寒食:寒食节,古代祭扫的日子,在农历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山
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他抱树烧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6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歷遷翰林學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新樂府”運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大辞海》: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辞源》:【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境内)人。字樂天。貞元十六年進士,拔萃科攷試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忤權貴,貶江州司馬。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詔還,授太子少傅。晚年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其詩淺顯平易,傳稱老嫗都解,流布甚廣。早期所賦諷諭詩,尤爲世重。與元稹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新、舊唐書皆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