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大辞海》:李翱(772—836)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进士第。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曾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大抵同于韩愈。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思想上颇受佛学影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之说,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消灭邪“情”,达到“复性”为“圣人”。其说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有《李文公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唐趙郡人,或作成紀人,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后。登進士第。始授校書郎,累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性剛急,議論無所避,常謂史官記事不實。執政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故久不遷。后授考功員外郎,拜中書舍人。歷山南東道節度使。卒謚文。始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有《李文公集》。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774—836
字習之,排行七,郡望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十六年為義成軍觀察判官。憲宗元和元年(806)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分司東都,薦孟郊于河南尹鄭馀慶。屢任幕職。十五年自考功員外郎出刺朗州,筑堰蓄水,溉田千頃,人稱“考功堰”。文宗大和三年(829)拜中書舍人。累遷至戶部侍郎。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謚文。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李翱從韓愈學古文,為中唐著名古文家。不長于詩。《全唐詩》存詩7首,判1首。《全唐詩續拾》補詩1首。
《唐诗汇评:》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授校书郎。贞元、元和中,累佐滑州李元素、岭南杨於陵、浙东李逊幕。元和十四年入为国子博士,迁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出为朗州刺史,迁舒州刺史。长庆三年,入为礼部郎中,又出为庐州刺史。大和元年,召为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又出为郑、桂、潭等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翱为韩愈弟子,其文论和创作对推动古文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有《李翱集》十卷。今有《李文公集》十八卷行世。《全唐诗》存诗七首。
《古代作品中的评论》:
《石林诗话:》人之材力,信自有限,李翱、皇甫湜皆韩退之高弟,而二人独不传其诗,不应散亡无一篇存者,计是非其所长,故不多作耳。退之集中有《题湜公安园池诗后》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又有“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意若讥其徒为无益,而劝之使不作者。翱见于远游联句,惟“前之讵灼灼,此去信悠悠”。一出之后,遂不复见,亦可知矣。然二人以非所工而不作,愈于不能而强为之,亦可谓善用其短矣。
《归田诗话:》湜与李翱皆从公学文,翱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