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硉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如堵墙,形容马的瘦弱。
〔绊之〕用马缰来绊住马足。欹侧,歪倒。
〔腾骧〕飞跃。这句有“岂复有意于用世”的意思。
〔六印带官字,是说马的身上印有六个印记,其中一个是官字印。《唐六典》“诸牧监(官马坊),凡在牧之马,皆印印。右膊以小官字,右髀以年辰,尾厕以监名。皆依左右厢。若形容端正,拟送尚(上)乘,不用监名。二岁(马齿)始春,则量其力,又以飞字印印其左髀髆。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其项左。送尚乘者,尾侧依左右闲(马厩)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髆,以飞字印印左髀。”
〔剥落〕脱落。
〔毛暗〕马由于生病而导致毛头生尘,毛色也变得暗淡。故曰毛暗。连雪霜,身上带着雪霜,这句以及上句都是在描写瘦马的可怜。至德二载(年)旧历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去岁“句指的就是此事。
〔骅骝〕古代好马的名字。这句是说非惯战的骅骝便不得参与逐寇,现在这匹瘦马是参与逐寇的,可见是一匹有功的良马。将,参与。
〔内厩〕即御厩天厩,指天子的马厩。这时马少,三军多骑内厩所养的马。而内厩多好马,故有“恐是病乘黄”的推断。乘黄,也是古代良马名,此处指瘦马。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过都越国,蹶如历块。”历块本意是形容马的速度之快,这里指逐寇。误一蹶,失足跌倒。杜甫由于上书为房琯说话,导致肃宗一怒之下而疏远杜甫,从此杜甫的仕途也如这匹跌倒的马一样就此一蹶不振。
〔汝〕指马。周防,提防。意思是原谅马是无辜的,同时在申诉自己是无辜的。这两句是写瘦马的那种悲伤而又可怜的神情。错莫,落寞素莫。鲍照诗“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莫与先异。”
〔放〕放牧。皮干剥落,转动无力,故乌啄其疮。这里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写到了极致。这句是说等明年草长马肥,再重新测试其本领,必当相当可观,希望有人可以把此马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参看《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12—770
杜甫: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