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即孔丘。引文见《论语·为政篇》。
〔道〕通“导”。引导。
〔齐〕统一行动。
〔免〕免于犯罪。
〔格〕至。引申为归服的意思。
〔老氏〕指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引文见《老子》三十八章。
〔上德〕最有德的人。
〔下德〕最无德的人。
〔滋〕愈加。
〔章〕严明。这里是严酷的意思。
〔昔〕指秦始皇时。
〔萌起〕像草木初生那样出现,形容不断发生的意思。
〔遁〕逃。这里是逃避的意思。
〔救火〕指负薪救火。
〔扬沸〕指扬汤止沸。都是比喻于事无益。扬,舀起再倾下。汤,热水。
〔溺职〕失职,职务沉滞不能开展。
〔故曰〕这里指孔子说。引文见《论语·颜渊篇》。
〔听讼〕审理案件。
〔下士〕下愚的士人。引文见《老子》四十一章。
〔破觚而为圜〕把方形东西的棱角去掉而变成圆形。这里比喻法制简约浑厚。觚,有棱角的酒器。圜,通“圆”。
〔斲雕而为朴〕把物品上雕刻的花纹削去而使它回复原来的朴素形态,即返璞归真。
〔烝烝〕兴盛美好的样子。这里有成绩辉煌的意思。
〔艾安〕平安无事。艾,通“乂”,治理。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