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伯乐〕传说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
〔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相传冀州出产良马。
〔东都〕指洛阳。唐代首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
〔洛〕洛河。
〔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
〔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乌公〕乌重胤,元和五年(年)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参阅前选《送石处士序》。
〔鈇钺〕同“斧钺”,本是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成为刑罚杀戮之权的标志。此处指节度使的身份。
〔罗〕罗网,此处用来比喻招聘贤士的手段。
〔幕下〕即幕府中。军队出征,施用帐幕,为此古代将帅的官署叫“幕府”。
〔媒〕中介。
〔尤〕特异的突出的。
〔河南尹〕河南府的长官。
〔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
〔司〕官署。
〔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缙绅〕也作“捂绅”。古代官员插笏于绅带间,此处指官员。
〔礼〕此处指谒见,拜访。
〔南面〕此处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皇帝见群臣时面向南而坐。
〔縻〕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引去〕引退,辞去。
〔介然〕耿耿于心。
〔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留守相公〕当指东都留守郑余庆。相公,指宰相。
〔四韵〕旧体诗一般为隔句押韵,四韵为八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及長,盡通《六經》、百家學。工詩文,自成一家。經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