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旱麓〕旱山山脚。旱,山名,据考证在今陕西省南郑县附近。
〔榛楛〕两种灌木名。
〔济济〕众多的样子。
〔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君子〕指周文王。
〔干〕求。
〔瑟〕光色鲜明的样子。
〔玉瓒〕圭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玉圭做柄,柄的一端是勺,用以舀秬鬯。
〔黄流〕黄,用黄金制成或镶金的酒勺;流。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配制的酒,用于祭祀,即秬鬯。
〔攸〕所。
〔鸢〕鸷鸟名。即老鹰。
〔戾〕到,至。
〔遐〕通“胡”,何。
〔作〕作成,作养。
〔骍牡〕红色的公牛。
〔介〕求。
〔景〕大。
〔瑟〕众多的样子,与第二章的“瑟”字不同义。
〔燎〕焚烧,此指燔柴祭天。
〔劳〕慰劳。或释为保佑。
〔莫莫〕同“漠漠”,众多而没有边际的样子。
〔葛藟〕葛藤。
〔施〕伸展绵延。
〔条枚〕树枝和树干。
〔回〕奸回,邪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