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大辞海》:王守仁(1472—1528)明学者、文学家。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以忤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后官右佥都御史,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初授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隆庆初谥文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理学家,重“知行合一”、“致良知”,谓心即理,心外无理。亦工诗文,不为七子风气所染。有《王文成公全书》。
《大辞海》:王守仁(1472—1529)明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进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壮等族起义军。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其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