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441~513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字休文。沈璞子。幼遭家難,流寓孤貧,篤志好學,博通群籍,善屬文。仕宋,為安西外兵參軍。齊時,累遷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與蕭衍、謝朓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入梁,擁立蕭衍(梁武帝)有功,為尚書仆射,遷尚書令,轉左光祿大夫。歷仕三代,自負高才,昧于榮利,頗累清談。后觸怒武帝,受譴,憂懼而卒。謚隱。擅詩賦,與謝朓等創“永明體”詩。提出“聲韻八病”之說,有《宋書》,《齊記》、《梁武記》等,均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大辞海》: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北)人。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官至尚书令,卒谥隐。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作诗区别、调和四声,避免八病,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其诗重藻饰,也有一些较为清新。因与谢朓、王融诸人之作,皆注重声律,时号“永明体”。曾据何承天、徐爰诸家的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又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中国人名大词典》:(441—513)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休文。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遂博通群籍。宋时为蔡兴宗征西记室。入齐为东宫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官至黄门侍郎。与萧衍﹑谢朓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入梁,拥立有功,为尚书令,领太子少傅,转左光禄大夫。擅诗赋,其作为“永明体”代表。明人辑有《沈隐侯集》。撰《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继徐爰等撰成《宋书》。又撰《齐记》﹑《梁武记》等,皆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