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大辞海》: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后自立一军,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后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军力。龙凤七年(1361年)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旋击败陈友谅,至龙凤十年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发布文告,咒骂红巾军为“妖”,杀害韩林儿。次年消灭张士诚割据势力。旋即出军北上。1368年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京师。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逐步统一全国。他奖励农桑,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制订《大明律》,兴胡惟庸、蓝玉等狱,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328-1398)明太祖。幼名朱重八,入元末农民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至正四年(1344),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因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各地。值元末群雄并起,十一年投郭子兴军为亲兵,升九夫长,郭招其为婿,十三年升镇抚,屡立战功。郭子兴卒,统其军,小明王韩林儿授其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率军先后攻占集庆(南京)﹑皖南﹑江西﹑浙东,称吴王,又败张士诚﹑陈友谅,统一江南。戊申(1368)即大明皇帝位,建都金陵,年号洪武。寻派兵远征,克元大都,又陆续平定西北﹑福建﹑两广﹑西南,至洪武二十二年(1389)统一全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病卒,年七十一,葬孝陵,庙号太祖,谥高皇帝。朱元璋出身孤苦,少经磨砺,韬略过人,故得乘时得志,成统一大业,然暴戾阴狠,所建专制体制,尤贻害于后世甚也。原初通文墨,后经文臣启导,泛览群书,又自称好诗文,所作多得高明润色,因稍成气候。翰林学士乐韶凤﹑宋濂曾奉勅编其文集,初刻于洪武七年,刘基及宋濂文集所载序文俱云五卷。后有明一代多次刊刻,称《太祖高皇帝御制文集》,存世有明初刊三十卷本,内甲集二卷﹑乙集三卷﹑丙集十五卷(含诗一卷)﹑丁集十卷。又有别本及诗集单行本,卷帙不一。清开四库馆,或馆臣未见三十卷本,故《四库全书》所收之《明太祖文集》系据万历十年(1582)姚士观﹑沈鈇仝编校之二十卷本。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著录其《明太祖文集》五十卷《诗集》五卷,盖合三十卷本﹑二十卷本合称之,非实有五十卷本也,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则仅著录《太祖高皇帝御御制文集》三十卷又《御制文集类编》十二卷又《诗集》五卷又《御制书稿》三卷。署其名者另有明洪武内府刊本《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等。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录其诗二十八首,“小传”引解缙语,谓其“尤喜为诗歌”。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上录其诗三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三十四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录其诗一首。生平见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太祖本纪》。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