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棠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询其因何事来京,遵答以来就贡。棠怒斥之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
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唐宣州宣城人。懿宗咸通七年進士。初為縣小吏,晝夜苦讀。工絕句詩。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一作江遵,一作王遒。生卒年不詳。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幼為縣小吏,家貧無書,每借書于人,必晝夜苦讀強記,以此工詩,而深自晦密。后辭吏役赴京應進士試,于灞浐間遇友人許棠。棠頗輕之,怒其赴試而辱之。后遵于懿宗咸通七年(866)登進士第,而棠5年后始登第。事跡散見《唐摭言》卷八、《鑒誡錄》卷九、《唐詩紀事》卷五九、《唐才子傳》卷八。遵善為歌詩,尤善以絕句詠史。辛文房稱其“拔身卑污,奮譽文苑”,并贊其《題李太尉平泉莊》、《過楊相宅》詩“俱為詩人稱賞,其余警策稱是”(《唐才子傳》卷八)。《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遒《詠史詩》1卷。《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作江遵,補詩2首。
《唐诗汇评:》汪遵,生卒年不详,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家贫,初为县小吏,借书于人,昼夜苦读,工为诗,人皆不觉。后辞吏就试。咸通七年(866),登进士第。有《咏史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续补遗:》遵,宣城人,与许棠同乡。幼为小吏。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流寓楚卒。王渔洋《五代诗话》作楚人。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生卒年不详)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为县小吏,家贫难得书,每向人借书,必昼夜苦读强记,以此工诗,然自深晦密。后辞吏役赴京应进士试,于灞﹑浐间遇乡人许棠。棠怒其曾为小吏而赴试,轻侮之。咸通七年登进士第,而棠五年后方及第。遵工七绝,以咏史诗著名。辛文房谓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并谓其《题李太尉平泉庄》﹑《过杨相宅》诗“俱为诗人称赏,其余警策称是”(《唐才子传》)。《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咏史诗》一卷,辛文房亦谓元时其集犹传。《全唐诗》编其所存咏史诗为一卷,见卷六○二。《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又补诗二首。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八﹑《鉴诫录》卷九﹑《唐诗纪事》卷五九﹑《唐才子传校笺》卷七。(吴在庆)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中国文学大辞典》: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懿宗时期。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年轻时曾做过县小吏,家贫而勤学,常借书昼夜攻读。后辞去吏役,赴京应试。曾遭到先期在京的乡人许棠轻慢。咸通七年(866)举进士,居然早于许棠12年。仕履不详。汪遵擅长七绝,多怀古咏史之作,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写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等皆其著名作品。《宋史·艺文志》著录其《咏史诗》1卷。《全唐诗》卷602存诗1卷。《全唐诗续补遗》卷13补2首。作者:童嘉新,朱玉麒。出自:马良春,李福田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23页。
《古代作品中的评论》:
《唐才子传:》遵初与乡人许棠友善,工为绝诗,而深自晦密……洛中有李相德裕平泉庄,佳景殊胜,李未几坐事贬朱崖。遵过题诗曰:“平泉风景好高眠,水色岚光满目前。刚欲平它不平事,至今惆怅满南边。”又《过杨相宅》诗云:“倚伏从来事不遥,无何平地起青霄。才到青霄却平地,门对古槐空寂寥。”俱为诗人称赏。其馀警策称是。
《升庵诗话:》“负罪将军在北朝、秦淮芳草绿迢迢。高台爱妾魂应断,始拟反迟一为招。”此咏梁将军陈伯玉之事……括书咏史如此,射雕手也。如胡曾、汪遵,不堪为奴仆矣。
《《诗源辨体》:》晚唐七言绝,周昙有咏史一百四十六首,胡曾一百首,孙元晏七十馀首,汪遵五十馀首……俱庸浅不足成家,兹并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