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长相思·秋拼音版

长相思·秋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13:15:03

全文注音

  • cháng
  • xiāng
  • ·
  • ·
  • qiū
  •  
  • míng
  • qīng
  • chū
  •  
  • zhāng
  • huáng
  • yán
  • qiū
  • shān
  • qīng
  •  
  • qiū
  • shuω
  • míng
  •  
  • mèng
  • jīng
  • qiū
  • xωng
  • wèi
  • xωng
  •  
  • qián
  • kūn
  • cǎo
  • tíng
  •  
  • guó
  • méng
  •  
  • yuán
  • qíng
  •  
  • lán
  • xié
  • yuè
  • tòu
  • shū
  • líng
  •  
  • hóng
  • 鸿
  • sān
  • liǎng
  • shēng
  •  

原文

长相思·秋
[明代]张煌言

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
故国盟,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相关推荐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大辞海》:张煌言(1620—1664)明文学家。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授行人,赐进士,加编修,进兵部侍郎。据守浙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南明桂王立,擢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59年)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又别率一军到芜湖,乘胜攻下二十四城。终因郑成功兵败,孤军无援而退。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见大势已去,遂解散余部,隐居南田悬岙岛(在今浙江象山南),不久被俘就义。清乾隆时谥忠烈。所作古文诗词慷慨激昂,英气勃发。有《张苍水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20—1664
明浙江鄞縣人,字玄著,號蒼水。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弘光元年,首先響應同郡錢肅樂號召,參加義師,迎魯王監國。隆武帝在福建自立,頒詔浙東,煌言自充報使赴閩,欲團結抗清。魯監國二年,加右僉都御史,監張名振軍至崇明。大風覆舟,脫歸,結寨于上虞平岡。旋加兵部右侍郎。六年,與名振從魯監國入閩。永歷八年,會名振軍入長江,遙祭明孝陵。名振死,煌言統其軍。十二年,與鄭成功率舟師北上,遇臺風,泊舟山。次年,大舉入長江,破鎮江,至江寧城下。煌言以一軍由蕪湖進取徽州、寧國一帶,克二十四縣。聞成功以輕敵兵潰之訊,乃由徽州經浙江山地至天臺。永歷帝死后,知事不可為。散軍居南田懸岙島。康熙三年,被清軍所獲,至杭州遇害。葬南屏山陰。有《張蒼水集》。
《词学图录:》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与同郡钱肃乐等奉鲁王监国,进兵部侍郎。鲁王败,入闽依郑成功。南明桂王立,擢兵部尚书。与郑成功大举入江,自督一师下皖地二十余城。郑成功失利退海上,遂成孤军。清康熙三年(1664),知事不可为,遂遣散部曲,退居悬岙岛,被执不屈,就义于市。乾隆谥忠烈。其诗古文辞,才笔横溢,藻采缤纷,昌明而宏伟,赡博而英多。亦工词,风格高抗,孤忠自托。有《张苍水集》,词在集中。
《張蒼水詩文集·張序:》昔歐陽公「五代史」不為韓通立傳,君子病之。然天下後世,莫不知周有韓矘目。清修「明史」、號稱詳備;雖甬上四烈婦亦為之列傳,而獨於蒼水先生遺之,史臣之不職也。然天下後世,莫不知明有張蒼水。
蒼水先生,書生也。當明亡時,不過一舉子耳;乃膽薪彌厲、氈雪自甘,義幟縱橫凡二十載。其言曰:『所爭者天經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嗚呼!漢之武侯,足以擬之。顧其行誼雖不錄於「明史」,而見諸私家箸述者美矣、備矣;獨於世德之所自,猶付闕如。壽鏞竊不自揆,既得先生遺集於其族裔張世倫所謂海濱遺老高允權本者,殆其侍卒史丙所藏者歟!爰依歲月,重為編次。更稽諸譜乘,得清池張氏「世德錄」,復詳考其世系。蓋自宋文節公知白六世孫自然老人紹宗箸有「自然齋雜言」,以懲五戒、循五美垂訓。又三傳至伯祥,以「雍睦」名其堂;是為先生六世祖錫之從子。而先生之曾祖尹忠實作「世德錄」者,又二傳至兩如,為人嚴毅正直。當先生絕裾去,自慰曰:『不負生平讀書也』。張氏於有明三百年中,以自然老人開其始、以蒼水先生保其終,豈偶然哉!因而嘆夫官家之記載,不如譜牒之流傳。今蒼水後人雖無可考,而雍睦堂子孫實能寶其遺文、修其家乘;壽鏞以疏族,猶得補闕拾遺,豈不重可貴歟!
抑聞之:先生好士,士多歸之。有葉振名者,時所稱「葉六腐氣」也。先生欲作「陶潛論」以斥逍遙泉石者,振名曰:『人心胥溺,幸二、三遺民高尚其事,留此面目』。先生乃止。羅子木者,佐先生開屯南田。既被執,先生與趙廷臣語次往復,子木抗聲曰:『先後死耳,何必與若輩絮語』!先生初欲絕食,子木笑曰:『大丈夫死忠,任其處置可也』。二人固奇士,然先生捨命從善亦可見矣。壽鏞既編先生遺集,惜「明史」之無傳,遂取其犖犖大者補之,更敘其得書之由來,先生之風與「雍睦」之澤並千古矣!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後學張壽鏞序。
《冰槎集·引:》於戲!此予槎上作也。昔之乘槎者,或為客星而直犯牛斗,或入女宿而得支機;故至今羨為勝事。予獨不然。浮蹤浪跡,當淒霰嚴霜,不得已而棲託靈槎;筆墨所及,都成冰聲。則是槎也,非貫月也、亦非挂星也。而茲集所存,又皆晚節所依;於是以「冰槎」名。嗟呼!水澤腹堅矣、天根盡見矣,乃從凌雲千丈間而欲論列古今、辨正華夏,不失君臣、父子、朋友之義,不其難矣哉!異日者,東風解凍,尚有相見此槎中人而興嘆者否?
歲在壬寅菊月朔,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跋,以「奇零草」乃公所自定;而「採薇集」乃釋兵後作,公自註『起甲辰六月』,而七月被執矣,獨未及「冰槎集」。顧先生自作「引言」既在壬寅菊月朔,則凡以後之文,皆非先生作「引言」時所編之文也。今通行各本,類皆羼雜;則仍宜依據最初之本。壽鏞得先生文集於其後人張世綸者,即與「奇零草」同一筆墨錄副者也;蓋亦「高本」也。今依之編年,略參黃氏本(即章刻本),始辛卯、終壬寅九月;然仍非真面目也,得其似而已。
《奇零草·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史,每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後,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成篋。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於江東,敹甲敽干,凡從前雕蟲之技,散亡略盡矣。於是出籌軍旅、入典制誥,尚得於余閒吟詠性情。及胡馬渡江,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誠筆墨之不幸也!余於丙戌始浮海,經今十有七年矣。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槊北伐,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低唱。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盪,愈能令孤臣戀主、遊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於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移節於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率旅復入於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何筆墨不幸一至於此哉!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又覆舟於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長江之役,同仇兵熸,余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盡同石頭書郵: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
年來歎天步之未夷、慮河清之難俟。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鈔次第之。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過如全鼎一臠耳。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於後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後世至名為詩史;陶靖節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中,至三百年而後出:夫亦其志可哀、其精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
永曆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張煌言自識。

壽鏞謹案:先生之詩,詩史也。一再散亡,僅存者此耳。顧「奇零草」為先生手訂,時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凡在是年是月是日以前始得入之,乃見真面目。而拾殘賸於散亡之余,當以最初之本為依據;雖全謝山亦後定者也。今壽鏞幸得海濱遺老高先生允權錄本於先生後人,先生詩文略備。謹依其所註年歲,分年編定,不復分體;更參校張丈讓三謂「得鈔本於黃東井後人,徐闇公孚遠各印硃色爛然、尚是永曆間舊帙、余杭章太炎據以付印者」為之互勘,次其後先。以丁亥「閒居」為始、壬寅「北回示將吏」為終,以復先生手編「奇零草」之舊。壽鏞譾陋,譬諸畫家力求神象之肖,而能肖與否,惟力是視;倘更得畫工潤色之,使褒鄂皆真,尤所望也!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