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
〔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72—842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
《大辞海》: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学说。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