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秋登兰山寄张五拼音版

秋登兰山寄张五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4 22:15:45

全文注音

  • qiū
  • dēng
  • lán
  • shān
  • zhāng
  •  
  • táng
  •  
  • mèng
  • hào
  • rán
  • běi
  • shān
  • bái
  • yωn
  •  
  • yǐn
  • zhě
  • yuè
  •  
  • xiāng
  • wàng
  • shì
  • dēng
  • gāo
  •  
  • xīn
  • suí
  • yàn
  • fēi
  • miè
  •  
  • chóu
  • yīn
  •  
  • xìng
  • shì
  • qīng
  • qiū
  •  
  • shí
  • jiàn
  • guī
  • cūn
  • rγn
  •  
  • shā
  • xíng
  • βóu
  • xiē
  •  
  • βiān
  • biān
  • shù
  • ruò
  •  
  • jiāng
  • pàn
  • zhōu
  • yuè
  •  
  • dāng
  • zài
  • jiǔ
  • lái
  •  
  • gòng
  • zuì
  • chóng
  • yáng
  • jiγ
  •  

原文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对照翻译

  • 〔北:一作“此”。〕
  •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 白云里,隐者
  • 〔隐者:指张五。〕
  • 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翻涌起伏,我这个隐者却能独自品味心中的欢喜。
    相望
  • 〔相望:互相遥望。〕
  • 〔试:一作“始”。〕
  • 登高,心随雁飞灭。
    我试着登上高山只为远眺,心早已随着鸿雁飞向远方。
    愁因薄暮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 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常常是黄昏时分引发的情绪,兴致则往往是清秋时节带来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
  •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 ,沙行
  •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 渡头
  •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 歇。
    在山上时常能看到回村的人们,他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休息歇息脚力。
    天边树若荠
  • 〔荠:草名。即蒺藜。《古代汉语词典》〕
  • ,江畔洲
  • 〔洲:又作“舟”。〕
  • 如月。
    远望天边的树林仿佛像荠菜般细小,俯瞰江边的沙洲宛如一弯新月。
    何当
  •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 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什么时候你能带着酒来到这里,等到重阳佳节我们一同开怀畅饮,共享醉意。

注释

〔兰山〕一作“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荠〕草名。即蒺藜。《古代汉语词典》

相关推荐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689或691—約740
唐襄州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京師,應進士不第。曾于太學賦詩,一座傾服。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出為荊州長史,辟為從事,未幾,返鄉。后王昌齡過襄陽,訪之,相見甚歡,食鮮疽發而卒。工詩,善寫山水景色,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有集。

《大辞海》:孟浩然(689—740)唐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王维于他死后画像于郢州。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辞源》:【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襄州襄陽人。少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遊京師,應進士舉,不第。以詩著稱。多以山水景物旅途風光爲題材,抒發箇人的懷抱。尤長於五言詩。爲李白張九齡王維所贊賞。張九齡出鎮荆州,任爲從事。開元末,病疽背卒。新、舊唐書皆有傳。傳世孟浩然集四卷,爲唐人王士源所編。士源序説共有詩二百一十八首,今本多出四十五首,可能雜入他人的作品。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