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情
【骂玉郎】才郎远送秋江岸,斟别酒唱阳关,临岐无语空长叹。酒已阑,曲未残,人初散。【感皇恩】月缺花残,枕剩衾寒。脸消香,眉蹙黛,髻松鬟。心长怀去后,信不寄平安。拆鸾凤,分莺燕,杳鱼雁。【采茶歌】对遥山,倚阑干,当时无计锁雕鞍。去后思量悔应晚,别时容易见时难。
闺中闻杜鹃
【骂玉郎】无情杜宇闲淘气,头直上耳根底,声声聒得人心碎。你怎知,我就里,愁无际?【感皇恩】帘幕低垂,重门深闭。曲栏边,雕檐外,画楼西。把春酲唤起,将晓梦惊回。无明夜,闲聒噪,厮禁持。【采茶歌】我几曾离,这绣罗帏?没来由劝道我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俺那人啼。
〔闺情为曲家之常题,不易出新,曾瑞这两支在众多写闺怨的曲子中能别具一格,尤为难得。这支带过曲多三言句式,于尽情渲染离情别绪较为有力。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元和郡县志》说,因它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叫“阳关”。
〔临岐〕临近分别。岐,同“歧”,岔路。
〔酒已阑〕酒已喝尽。
〔鸾凤莺燕〕喻夫妻或情侣。
〔“当时”句〕化用柳永【定风波】词〕“早知恁般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别时”句〕化用李煜【浪淘沙】词〕“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俗谓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其声哀怨,人不忍闻。故诗人多用它的啼声来寄托离愁别恨。
〔张炎【高阳台】〕“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杜鹃。”头直上〕北方口语,即头顶上。
〔就里〕内心,内幕。
〔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有〕“那屠岸贾将我的孩儿十分见喜,他岂知就里的事。”酲(ɡ)〕本指因喝醉了酒而神志不清,此处是因春睡而神志不清。
〔厮禁持〕相纠缠。
曾瑞(生卒年不详),元代散曲作家。字瑞卿,自号褐夫。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因喜江浙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录鬼簿》记他“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可知他当时已有盛名。由于志不屈物,不解趋附奉承,所以终身不仕,优游市井,赖江淮一带熟人馈赠为生。善绘画,能作隐语小曲,散曲集有《诗酒馀音》行于当世,今佚。
《大辞海》:曾瑞(约1260—约1330)元戏曲、散曲作家。字瑞卿,号褐夫,大兴(今属北京)人,元初徙居杭州。善小曲,工山水画。一生不仕。至元、元贞之际,与宋遗民林景熙过从甚密,又与江淮杂剧女伶喜温柔交厚。所作散曲内容多写闺情及勾栏市井生活,亦有笑傲烟霞、讽时刺世之作,风格多豪旷尖新。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其散曲总集《诗酒余音》(已佚)和杂剧《误元宵》。《元曲选》收其杂剧《月下留鞋记》,一般认为即《误元宵》。散曲今存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套,散见于《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书。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生卒年不详)字瑞卿,号褐夫,大兴(今属北京)人。钟嗣成《录鬼簿》列入“今方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元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四有《孤竹斋记》一文,系为曾瑞作,记载曾瑞自述“家世平州(今河北卢龙),祖﹑父皆学而仕,吾未乳而徙于燕也。念‘孤竹’吾自出,取而名斋,以示不忘。”(见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自北来南,喜江浙人才之多,羡钱塘景物之盛,因移家寓居。神采卓异,衣冠整肃,优游于市井,洒然如神仙中人。志不屈物,故不愿仕。江淮之达者,岁时餽送不绝,遂得以徜徉卒岁。临终之日,诣门吊者以千数。曾瑞善丹青,工画山水,学范宽。能作隐语﹑小曲。钟嗣成谓:“余尝接见音容,获承言话,勉励之语,润益良多。”有《诗酒馀音》行世,今已不传。李开先《闲居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张小山小令后序》,均将《诗酒馀音》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乐府群玉》并列,则此书或为其所辑散曲总集,而非个人专集。今存散曲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首。所作杂剧今知有《才子佳人误元宵》一种,已佚。一说即《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待考。《太和正音谱》列入一百五十名“词林英杰”之中。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见《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全元散曲》。(李世英)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