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醉了由他!
〔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百二山河〕形容地势险要。
〔《史记·高祖本纪》云〕“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项废东吴〕项,项羽(前~前),名籍。秦末兴兵,为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为古东吴之地)。后为刘邦击败,被困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刘,指刘邦(前~前),西汉王朝的创建者。曾经率领军队攻占咸阳,推翻秦的统治。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不愿刘邦在关中立足,乃立他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见《史记·项羽本纪》),终于战胜项羽,统一天下。故云“刘兴西蜀”。
〔梦说南柯〕李公佐《南柯记》传奇说书生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妻以公主,任命他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这是感叹刘项的兴废也不过一场幻梦罢了。
〔韩信〕汉初大将。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吕后杀害。
〔兀的〕这。也作“兀底”“兀得”。
〔证果〕果报,结果。
〔蒯通〕即蒯彻,汉初谋士,后世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改名。曾劝韩信背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不听,乃佯狂为巫。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元无名氏据此写了《隋何赚风魔蒯通》的杂剧,说隋何识破蒯通诈装风魔,赚来京城准备杀害,那蒯通历数韩信十大功劳,不当得此恶报,自己甘愿油烹火葬,和他生死相伴,终于得到刘邦的赦免。
〔风魔〕疯癫。
〔萧何〕汉初大臣。韩信微贱时,萧何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功业显赫,“军权太重”,他又向吕后献计除掉韩信。
〔醉了由他〕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他,元代读音与今有异,与河戈等字同属歌戈韵。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大辞海》:马致远(约1250—1321后)元戏曲、散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早年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抱负,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勘破红尘,归隐杭州。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词“如朝阳鸣凤”,“典雅清丽”,“宜列群英之上”。作有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黄粱梦》七种(末一种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撰),另《误入桃源》残存一曲。一说南戏《牧羊记》也是他所作。另有散曲集《东篱乐府》。
《中国人名大词典》:元戏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号东篱。曾任江浙行省务提举。成宗元贞年间辞官,返大都加入玉京书会,与李时中及杂剧艺人红字李二﹑花李郎合编《黄梁梦》杂剧。剧作存目十六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任风子》等七种。《汉宫秋》为其代表作。擅散曲,现存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曲十七首,风格豪放飘逸,辑为《东篱乐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节。散曲家张可久有〔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小令,可知他应早于张可久,而晚于关汉卿和白朴。他写有散曲〔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应为元英宗至治改元(1321)之作,而周德清于泰定元年(1324)所作《中原音韵序》言马致远等名公已死,故其卒年当在此间。马致远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据其散曲中所表现思想,知其早年曾热衷于功名,即所谓“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黄钟尾》)。后因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而觉“人间荣辱都参破”,遂感叹:“半世逢场做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从此即对隐逸生涯产生浓厚兴趣,向往那种“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的平静生活。于是他成了一位“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并混迹于书会勾栏与艺人之间,热衷于元曲创作,即所谓“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他终生爱好剧曲,曾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人合撰杂剧《黄粱梦》。马致远在元代曲坛极负盛名,为“元曲四大家”之一。贾仲明为其所作吊词已言其“共庾﹑白﹑关老齐肩”,并赞曰:“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太和正音谱》更将其列为元曲众家之首。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者七种:《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太华山陈抟高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与花李郎诸人合撰);仅存残曲者一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存有剧目者七种:《风雪骑驴孟浩然》﹑《大人先生酒德颂》﹑《冻吟诗踏雪寻梅》﹑《吕太后人彘戚夫人》﹑《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另有散曲套数二十七首,小令一百一十五首,有今人辑本《东篱乐府》。其散曲以精警清丽著称,其中〔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与〔越调·天净沙〕《秋思》小令尤负盛名,后者曾被誉为“秋思之祖”。此外,清人张大复《寒山堂曲谱》言其字千里,号东篱。又言其曾撰南戏剧本,除自著《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外,尚与史九敬先合著《风流李勉三负心记》,与史敬德合著《刘文龙传》。张氏所记是否可靠,尚待进一步研究。马致远的杂剧与散曲创作对明清曲坛有巨大影响,《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朝阳鸣凤”,并称赞曰:“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于群英之上。”《元曲选》则将其《汉宫秋》列于卷首,此均可见出其在明清人心中之地位。今观其剧作,虽有出世求道之思想倾向,且在戏剧关目上不如关汉卿剧作紧凑集中,然就其抒情性与心理描写言,则的确不失为大家。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论马致远之地位,于诗将其比之为李商隐,于词将其比之为欧阳修,可谓知言。其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任讷辑《东篱乐府》。(左东岭)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