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叙: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诸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训学斋规》。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要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当相告语,使其知改。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
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楮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
凡借人文字,皆置薄钞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书读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指着毫。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子细看本,不可差误。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喧哄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谓如赌博、笼养、打球、踢球、放风禽等事。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唯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
凡相揖,必折腰。凡对父母长上朋友,必称名。及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按《释名》,“弟”训“第”,谓相次第也。某丈者,如云张丈、李丈。某姓某丈者,如云张三丈、李四丈。
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虽暂出亦然。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语,言须不可妄。
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响。凡众坐,必敛身,不可广占坐席。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饮酒,不可令至醉。凡如厕,必去上衣,下必浣手。凡夜行,必以烛,无烛则止。凡待婢仆,必端严,勿得与之嬉笑。凡执器皿,必敬谨,唯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杂细事宜,品目甚多,姑举其略,然大概具矣。凡此五篇,若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于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汝曹宜勉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0—1200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大辞海》: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寓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五年(1178年)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他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侍讲。以劝帝不可听主威下移,为韩侂胄所恶。庆元元年(1195年),其学术被斥为“伪学”。次年,与赵汝愚等并列“伪学逆党”,落职罢祠。后致仕。卒后追谥“文”。主张抗金,同时不赞成轻易用兵。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与张栻、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等。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日本在江户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