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丰乐亭记拼音版

丰乐亭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1:23:05

全文注音

  • fēng
  • tíng
  •  
  • běi
  • sòng
  •  
  • ōu
  • yáng
  • xiū
  •  
  •  
  •  
  •  
  • βiū
  • zhì
  • chú
  • zhī
  • míng
  • nián
  •  
  • βià
  •  
  • shǐ
  • yǐn
  • chú
  • shuǐ
  • γr
  • gān
  •  
  • wèn
  • zhū
  • chú
  • rγn
  •  
  • zhωu
  • nán
  • bǎi
  • zhī
  • jìn
  •  
  • shàng
  • fēng
  • shān
  •  
  • sǒnɡ
  • rán
  • γr
  •  
  • βià
  • yωu
  • ɡǔ
  •  
  • yǎo
  • rán
  • γr
  • shēn
  • cáng
  •  
  • zhωng
  • yǒu
  • qīng
  • quán
  •  
  • wěng
  • rán
  • γr
  • yǎng
  • chū
  •  
  • yǎng
  • zuǒ
  • yòu
  •  
  • γr
  • zhī
  •  
  • shì
  • shū
  • quán
  • záo
  • shí
  •  
  • wγi
  • tíng
  •  
  • γr
  • chú
  • rγn
  • wǎng
  • yóu
  • jiān
  •  
  •  
  •  
  •  
  •  
  • chú
  • dài
  • gān
  • zhī
  •  
  • yònɡ
  • zhī
  •  
  • βī
  • tài
  • huáng
  •  
  • cháng
  • zhωu
  • shī
  • jǐng
  • bīng
  • shí
  • wàn
  • qīng
  • liú
  • shān
  • βià
  •  
  • shēnɡ
  • qín
  • jiàng
  • huánɡ
  • huī
  •  
  • yáo
  • fèng
  • chú
  • dωnɡ
  • mγn
  • zhī
  • wài
  •  
  • suì
  • píng
  • chú
  •  
  • βiū
  • cháng
  • kǎo
  • shān
  • chuān
  •  
  • àn
  •  
  • shēng
  • gāo
  • wàng
  • qīng
  • liú
  • zhī
  • guān
  •  
  • qiú
  • huī
  •  
  • fèng
  • jiù
  • qín
  • zhī
  • suǒ
  •  
  • γr
  • lǎo
  • jiē
  • zài
  •  
  • gài
  • tiān
  • βià
  • zhī
  • píng
  • jiǔ
  •  
  • táng
  • shī
  • zhèng
  •  
  • hǎi
  • nèi
  • fēn
  • liè
  •  
  • háo
  • jiγ
  • bìng
  • γr
  • zhēng
  •  
  • suǒ
  • zài
  • wγi
  • guó
  • zhě
  •  
  • shèng
  • shù
  •  
  • sòng
  • shòu
  • tiān
  • mìng
  •  
  • shèng
  • rγn
  • chū
  • γr
  • hǎi
  •  
  • βiàng
  • zhī
  • pínɡ
  • shì
  • βiǎn
  •  
  • chǎn
  • βiāo
  • βiāo
  •  
  • bǎi
  • nián
  • zhī
  • jiān
  •  
  • rán
  • jiàn
  • shān
  • gāo
  • γr
  • shuǐ
  • qīng
  •  
  • wèn
  • shì
  •  
  • γr
  • lǎo
  • jìn
  •  
  • jīn
  • chú
  • jiè
  • jiāng
  • huái
  • zhī
  • jiān
  •  
  • zhωu
  • chē
  • shāng
  •  
  • fāng
  • bīn
  • zhī
  • suǒ
  • zhì
  •  
  • mín
  • shēnɡ
  • jiàn
  • wài
  • shì
  •  
  • γr
  • ān
  • quǎn
  • shí
  •  
  • shēnɡ
  • sònɡ
  •  
  • γr
  • shú
  • zhī
  • shàng
  • zhī
  • gωng
  •  
  • βiū
  • yǎnɡ
  • shēng
  • βī
  •  
  • hán
  • βù
  • bǎi
  • nián
  • zhī
  • shēn
  •  
  •  
  •  
  •  
  •  
  • βiū
  • zhī
  • lái
  •  
  • γr
  • shì
  • jiǎn
  •  
  • yòu
  • ài
  • zhī
  • ān
  • βián
  •  
  • quán
  • shān
  • ɡǔ
  • zhī
  • jiān
  •  
  • nǎi
  • chú
  • rγn
  • yǎng
  • γr
  • wàng
  • shān
  •  
  • γr
  • tīng
  • quán
  •  
  • duω
  • yωu
  • fāng
  • γr
  • yīn
  • qiáo
  •  
  • fēnɡ
  • shuānɡ
  • bīng
  • βuě
  •  
  • qīnɡ
  • βiù
  •  
  • shí
  • zhī
  • jǐng
  •  
  • ài
  •  
  • yòu
  • βìng
  • mín
  • suì
  • zhī
  • fēng
  • chγng
  •  
  • γr
  • βǐ
  • yóu
  •  
  • yīn
  • wγi
  • běn
  • shān
  • chuān
  •  
  • dào
  • fēnɡ
  • zhī
  • měi
  •  
  • shǐ
  • 使
  • mín
  • zhī
  • suǒ
  • ān
  • fēng
  • nián
  • zhī
  • zhě
  •  
  • βìng
  • shēng
  • shì
  • zhī
  • shí
  •  
  •  
  •  
  •  
  •  
  • βuān
  • shàng
  • ēn
  •  
  • mín
  • gòng
  •  
  • shǐ
  • zhī
  • shì
  •  
  • suì
  • shū
  • míng
  • tíng
  • yān
  •  

原文

丰乐亭记
[北宋]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对照翻译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我当上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夏天,才第一次喝到滁州的泉水,感觉特别甘甜。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于是我就向滁州人打听泉水的源头,结果发现就在离滁州城南边一百步远的地方。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泉眼上方是丰山,高高地矗立着;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下方是深谷,幽深地隐藏着;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中间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水势汹涌,向上喷涌而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我上下左右仔细打量了一番,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于是,我让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清理出一块空地,建了一座亭子,就这样,我和滁州的老百姓在这片美景中来来往往,尽情游玩。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滁州在五代时期战乱不断,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了李景的十五万大军,并在滁州东门外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和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的山水,查阅过当地的图籍,还登上高山眺望清流关,想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俘的地方。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然而,当时的人早已不在了,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太久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自从唐朝衰败后,全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英雄豪杰纷纷起兵争夺天下,到处都是割据的势力,简直数不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直到大宋朝顺应天命,圣人出现,国家才重新统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以前那些依靠险要地势割据的地方,都被消灭了,这一百年来,这里只有山高水清,安静得让人感叹。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如果想问问当年的情况,连经历过那些事的老人也都不在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如今,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商人和游客很少到的地方,老百姓过着平静的生活,靠种田织布为生,安于现状,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谁能想到,这都是因为皇帝的恩德,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享受了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我来到这里后,喜欢这个地方的清静,政务也很简单,更欣赏这里风俗的闲适安宁。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在山谷间发现了这处甘泉后,我每天都会和滁州的读书人一起游玩,我们抬头看山,低头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春天采摘芬芳的花朵,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下雪的时候,这里的景色更加显得清秀美丽,四季的风光各有特色,没有一处不让人喜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那时又正好赶上百姓为丰收感到高兴,他们乐意跟我一起游玩。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记述了这里的美好风俗,让百姓明白,能享受丰收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宣扬皇上的恩德,与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情。
    遂书以名其亭焉。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
《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
《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
〔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
〔窈然〕深幽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昔太祖”五句〕公元九五六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
《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岩裸露,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相关推荐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2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爲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爲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爲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爲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词学图录: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