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雷驱雨,柴门碧涨平。
送梅帘额润,改水井眉清。
怀友无高翮,函书自远程。
怜君太行险,难减独诗情。
《大辞海》:厉鹗(1692—1752)清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举博学鸿词,报罢。工诗词。诗作刻琢研炼,多表现闲情逸致,时或杂有孤寂之感,为浙派诗领袖。论词推崇姜夔,自作风格幽隽,继朱彝尊之后为浙西词派的中坚。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等。
《中国人名大词典》:(1692—1752)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太鸿,号樊榭。康熙举人。曾客居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数年。尽览宋人诗文,著《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另著有《樊榭山房文集》﹑《辽史拾遗》等。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692—1752)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一号南湖花隐,又号西溪渔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少贫,性孤峭。始为诗,即有佳句,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故时多异闻轶事。尝馆于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者数年,所见宋人集最富,多所著述。先世本慈溪,徙居杭州,故仍以四明山樊榭名其居。王昶称其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五言尤胜,大抵取法陶﹑谢及王﹑孟﹑韦﹑柳,而别有自得之趣。莹然而清,窅然而邃”(《湖海诗传》)。杭世骏称其诗“精深华妙,截断众流”;“吾乡称诗,于宋﹑元之后,未之或过也”(《词科掌录》)。汪师韩谓其诗“搜讨精博,蹊径幽微。取材新则有独得之奇,使事切则无寡情之采”(《樊榭山房集跋》)。袁枚则说:“吾乡诗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盖始于宋人,而成于厉樊榭。”(《随园诗话》)但又称其“近体清妙,至今为浙派者,谁能及之”(《随园诗话补遗》)。惟洪亮吉则谓其“气局本小,又意取尖新,恐不克为诗坛初祖”(《北江诗话》)。姚鼐更贬之为“诗家之恶派”(《惜抱轩尺牍·与鲍双五》)。近代“同光体”诗人陈衍持论较平允,称其诗“为浙派领袖,在前清风行颇久,至近日而稍衰。然其参会唐﹑宋,于渔洋﹑竹垞外,自树一帜,虽以沈归愚之主张汉﹑魏﹑盛唐,亦盛称之。钱萚石……有手批《樊榭山房诗》,虽不尽当,而近于饾饤处多数不满,自是正论”(《钱批樊榭山房诗一卷题识》)。清人吴应和以厉鹗与严遂成﹑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合选为《浙西六家诗钞》。厉氏辑《宋诗纪事》一○○卷,搜罗广博,尤为有功于宋代文献。其词擅南宋诸家之胜。谭献《箧中词》说:“填词至太鸿,真可分中仙﹑梦窗之席,世人争赏其饾饤窳弱之作,所谓微之识碔砆也。”著有《樊榭山房集》二○卷﹑《宋诗纪事》一○○卷﹑《南宋院画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南宋杂事诗》七卷﹑《辽史拾遗》﹑《湖船录》﹑《秋林琴雅》四卷﹑《樊榭山房词》二卷﹑《续词》一卷﹑《集外词》一卷,又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箋》七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一《文苑传》二﹑《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三四﹑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厉鹗小传》﹑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二二﹑全祖望《厉樊榭先生墓碣铭》﹑《清诗纪事》康熙朝卷。(张志良)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