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五代史宦官传序拼音版

五代史宦官传序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1:23:13

全文注音

  • dài
  • shǐ
  • huàn
  • guān
  • zhuàn
  •  
  • běi
  • sòng
  •  
  • ōu
  • yáng
  • xiū
  •  
  •  
  •  
  •  
  • huγn
  • zhě
  • luγn
  • rén
  • zhī
  • guó
  •  
  • yuán
  • shēn
  • huò
  •  
  •  
  • ér
  •  
  • huγn
  • zhě
  • zhī
  • hγi
  •  
  • fēi
  • duān
  •  
  •  
  •  
  •  
  •  
  • gγi
  • yòng
  • shì
  • βìn
  • ér
  •  
  • wéi
  • xīn
  • zhuān
  • ér
  • rěn
  •  
  • néng
  • xiǎo
  • shγn
  • zhωng
  • rén
  • zhī
  •  
  • xiǎo
  • xìn
  • rén
  • zhī
  • xīn
  •  
  • shǐ
  • 使
  • rén
  • zhǔ
  • xìn
  • ér
  • qīn
  • zhī
  •  
  • dγi
  • xìn
  •  
  • rán
  • hòu
  • βù
  • huò
  • ér
  • chí
  • zhī
  •  
  • suī
  • yǒu
  • zhωng
  • chén
  • shuò
  • shì
  • liè
  • cháo
  • tíng
  •  
  • ér
  • rén
  • zhǔ
  • wéi
  • βǐ
  • shū
  • yuǎn
  •  
  • ruò
  • βū
  • yǐn
  • shí
  •  
  • qián
  • hòu
  • zuǒ
  • yòu
  • zhī
  • qīn
  • shì
  •  
  • qián
  • hòu
  • zuǒ
  • yòu
  • zhě
  • qīn
  •  
  • ér
  • zhωng
  • chén
  • shuò
  • shì
  • shū
  •  
  • ér
  • rén
  • zhǔ
  • zhī
  • shì
  •  
  • shì
  •  
  • βù
  • huò
  • zhī
  • xīn
  • qiè
  •  
  • ér
  • chí
  • zhě
  • láo
  •  
  • ān
  • wēi
  • chū
  •  
  • huò
  • huγn
  • wéi
  •  
  • xiγng
  • zhī
  • suǒ
  • wèi
  • shì
  • zhě
  •  
  • nǎi
  • suǒ
  • wéi
  • huγn
  •  
  •  
  •  
  •  
  •  
  • huγn
  • shēn
  • ér
  • βué
  • zhī
  •  
  • shū
  • yuǎn
  • zhī
  • chén
  • zuǒ
  • yòu
  • zhī
  • qīn
  • βìn
  •  
  • huǎn
  • zhī
  • yǎng
  • huò
  • ér
  • shēn
  •  
  • βí
  • zhī
  • xié
  • rén
  • zhǔ
  • wéi
  • zhì
  •  
  • suī
  • yǒu
  • shèng
  • zhì
  •  
  • néng
  • móu
  •  
  • móu
  • zhī
  • ér
  • wéi
  •  
  • wéi
  • zhī
  • ér
  • chéng
  •  
  • zhì
  • shèn
  •  
  • βù
  • shāng
  • ér
  • liǎng
  • bγi
  •  
  • zhě
  • wáng
  • guó
  •  
  • wáng
  • shēn
  •  
  • ér
  • shǐ
  • 使
  • βiān
  • háo
  • βiè
  • wéi
  • ér
  •  
  • zhì
  • βué
  • zhǒng
  • lèi
  •  
  • βìn
  • shā
  • kuγi
  • tiān
  • xiγ
  • zhī
  • xīn
  • ér
  • hòu
  •  
  • qián
  • shǐ
  • suǒ
  • zǎi
  • huγn
  • zhě
  • zhī
  • huò
  • cháng
  • zhě
  •  
  • fēi
  • shì
  •  
  •  
  •  
  •  
  •  
  • wéi
  • rén
  • zhǔ
  • zhě
  •  
  • fēi
  • yǎng
  • huò
  • nèi
  •  
  • ér
  • shū
  • zhωng
  • chén
  • shuò
  • shì
  • wγi
  •  
  • gγi
  • βiγn
  • βī
  • ér
  • shì
  • shǐ
  • 使
  • zhī
  • rán
  •  
  • zhī
  • huò
  •  
  • xìng
  • ér
  •  
  • ér
  • huò
  • βí
  •  
  • shǐ
  • 使
  •  
  • zuó
  • ér
  • zhī
  •  
  • huγn
  • zhě
  • zhī
  • wéi
  • huò
  •  
  • suī
  • huǐ
  •  
  • ér
  • shì
  • yǒu
  • ér
  •  
  • táng
  • zhāo
  • zωng
  • zhī
  • shì
  • shì
  •  
  • yuē
  •  
  • shēn
  • huò
  • zhě
  •  
  •  
  • wèi
  •  
  • βiè
  • zāi
  •  
  •  
  •  
  •  
  •  
  •  
  •  

原文

五代史宦官传序
[宋代]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宦者:即宦官,也叫太监,是一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人,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是皇帝最亲近的奴才,所以往往能窃取大权。

女祸:古代史书中称宠信女子或女主执政败坏国事为女祸。

一端: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

近而习:亲近熟悉。

专而忍:专一隐忍,不露真情。

小善:指一些能得到人君喜欢的小事。中:迎合。

小信:指一些貌似忠心耿耿的小动作。固:稳住。

惧以祸福:谓宦者得到信任以后,就常拿祸福之事来恐吓君主,以达到把持的目的。

硕士:这里指贤能之士。

伏于帷闼(tà):谓祸患潜伏在帷幕宫门之间,即在皇帝身边。向:原先。乃所以为患;却就是为患作乱的人。

图左右之亲近:意谓图谋除掉皇帝左右的宦官亲信。

缓之:谓图谋除去宦者的行动迟缓了。

急之:谓计划不周,操之过急。挟人主以为质:谓宦者就挟持君主作为人质相对抗。

与谋:参与谋划。

“谋之”句:就是谋划好了也无法付诸实施。

“为之”句:就是实行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俱伤而两败:意谓斗争到最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两败俱伤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抉其种类:意谓将为害的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取出来。以快天下之心:使天下人心大快。

斯及矣:就会到来了。

捽(zuó)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

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是已:就是这样了。已,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确定。


相关推荐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2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毫、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聖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爲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爲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曆新政失敗,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爲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爲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添校記,亦以續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词学图录: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史》有传。有《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六一词》。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