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又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 阿房:旧读 ēpánɡ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征发刑徒七十馀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穷极侈俪,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见《史记 · 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2〕 金谷名园:在河南洛阳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也异常奢侈豪华。
〔3〕 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江苏扬州)事。
〔4〕 东风还又:又吹起了东风。
〔5〕 “美人”句:秦末楚汉相争,最终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闻四面楚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又被汉军追上,于是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乃用此典。
〔6〕 “战火”句:指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境。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曾以火攻击败曹军。
〔7〕 “将军”句:指东汉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乡事。详见张养浩【双调· 沉醉东风】曲注释〔2〕 。
〔8〕 秦汉:泛指前朝各代。
〔9〕 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大辞海》:张可久(1280—约1352)元散曲作家。名久可,号小山,以字行,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任绍兴路吏,泰定初迁衢州首领官。后数年,调桐庐典史。至正初任徽州路税务大使。后归隐西湖以终。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数九套,为元人之冠。朱权《太和正音谱》称道其散曲“如瑶天笙鹤”,“清而且丽,华而不艳”。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存《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中国文学家大词典》:(1280——1352以后)原名张久可,字可久,号小山,以字行,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家世业儒,早年客居吴江,即以散曲知名。至大﹑延祐间长期生活在杭州,与贯云石﹑刘致﹑薛昂夫等优游湖山。后任绍兴路吏,历衢州﹑婺州路吏,后至元年间在桐庐典史任上。至正初,改徽州松源监税。至正九年(1349)在昆山任幕僚,出入于顾瑛玉山草堂。是元代作品传世最多的曲家,据《全元散曲》,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五支,套曲九套。在《太和正音谱》中,张可久是仅次于马致远﹑排名第二的元曲家,并称其作品“如瑶天笙鹤”,以“词林之宗匠”方之。长期沉沦下僚,其散曲创作长达四五十年,贯穿了前后两个时期。除散曲,还存有数十阕词(见《全金元词》),《元诗选·癸集》己集上存其诗四首。散曲在其生前结为《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等集,后统编成《北曲联乐府》四卷,今存;明人李开先辑刊《张小山小令》二卷,是流传颇广的元曲别集。天一阁旧藏《小山乐府》是张可久集之中基本保持了原貌的一种,不仅收录作品多有独家所出,它所特有的贯云石﹑刘致等人的序跋更是元曲研究的珍贵资料。生平事迹见《小山乐府》序跋﹑《录鬼簿》卷下﹑《元曲家考略》。(杨镰)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