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凫〕野鸭。
〔鹥〕沙鸥。
〔泾〕直流之水。
〔《集传》“凫,水鸟,如鸭者。鹥,鸥也。”《传疏》“泾,水中也。”
〔尸〕神主。
〔燕〕宴。
〔宁〕享安宁。
〔《传疏》“燕,燕饮也。”
〔来成〕《通释》“来成,犹言来崇,成亦重也。”
〔宜〕顺,安享。
〔《通释》“凡神歆其祀通谓之宜。”
〔为〕助。
〔《郑笺》“为犹助也。助成王也。”
〔渚〕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处〕安乐。这里指坐。
〔湑〕过滤。
〔《传疏》“尔酒既湑,犹云尔酒既清矣。”
〔伊〕语助词。
〔脯〕肉干。
〔《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潨〕港汊,水流会合之处。
〔《毛传》“潀,水会也。”
〔宗〕借为“悰”,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
〔《毛传》“宗,尊也。”李樗黄埙《毛诗集解》“来居尊位也。”
〔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
〔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
〔《毛传》“崇,重也。”
〔亹〕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
〔《集传》“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
〔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熏熏,当依《说文》作醺醺,谓尸醉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当与下句之“欣欣”互易,谓“古书多口授,误倒其文耳”。
〔旨〕甘美。
〔欣欣〕《毛传》“欣欣然,乐也。芬芬,香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