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有瞽拼音版

有瞽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9 21:50:41

全文注音

  • yǒu
  • shī
  • jīng
  • yǒu
  • yǒu
  •  
  • zài
  • zhōu
  • zhī
  • tíng
  •  
  • shè
  • shè
  • βù
  •  
  • chóng
  • shù
  •  
  • yìng
  • tiγn
  • xuγn
  •  
  • tγo
  • qìng
  • zhù
  •  
  • βì
  • bèi
  • nǎi
  • zòu
  •  
  • xiāo
  • guǎn
  • bèi
  • βω
  •  
  • huγng
  • huγng
  • βué
  • shēng
  •  
  • yōng
  • míng
  •  
  • xiān
  • shì
  • tīng
  •  
  • zhǐ
  •  
  • yǒng
  • guān
  • βué
  • chéng
  •  

原文

有瞽
[先秦]诗经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对照翻译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双目失明的乐师们组成了乐队,当王室祭祖时,他们被召到宗庙中演奏。
    设业
  • 〔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 设虡
  • 〔虡: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 ,崇牙
  • 〔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
  • 树羽
  • 〔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他们摆好了悬挂钟鼓的架子,上面装饰着五彩斑斓的羽毛。
  • 〔应:小鼓。〕
  • 〔田:大鼓。〕
  • 〔县:“悬”的本字。〕
  • 鼓,鞉
  • 〔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 〔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 〔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 〔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小鼓和大鼓都依次排列整齐,鞉、磬、柷、敔等乐器也被安置得井然有序。
    既备乃奏,箫管
  • 〔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 备举。
    一切准备就绪后,演奏正式开始,箫管齐鸣,乐声悠扬回荡。
    喤喤
  • 〔喤喤:乐声大而和谐。〕
  • 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各种乐器合奏出洪亮的声音,曲调肃穆又舒缓,和谐美妙,先祖神灵听了也感到愉悦。
    我客戾
  • 〔戾:到达。〕
  • 止,永
  • 〔永:长。〕
  • 观厥成
  • 〔成:一曲奏完。〕
    宾客们纷纷应邀前来,长时间地沉浸在这套乐曲的美妙之中。

注释

〔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虡〕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
〔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应〕小鼓。
〔田〕大鼓。
〔县〕“悬”的本字。
〔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备〕安排就绪。
〔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喤喤〕乐声大而和谐。
〔肃雝〕肃穆舒缓。
〔戾〕到达。
〔永〕长。
〔成〕一曲奏完。

相关推荐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