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
〔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
〔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令德〕美德。令,美好。
〔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越(yuè)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结。
〔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
〔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
〔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
〔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
〔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
〔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
〔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
〔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
〔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
〔鞞(bǐnɡ)〕刀剑套。
〔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厉〕下垂的大带。
〔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
〔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
〔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
〔数〕礼数。
〔火龙黼(fǔ)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三辰〕指日月星。
〔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
〔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魯國人。左氏,名丘明,一說左丘氏,名明。傳為魯國史官。或謂與孔子同時。孔子曾稱贊他的為人。相傳他據《春秋》紀年集各國史料撰《左氏春秋》(即《左傳》)。又傳《國語》亦為其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