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完璧〕指完璧归赵。完,保全。璧,美玉,即和氏璧。
〔九宾〕即《周礼》九仪,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宾指摈(傧)相,由摈者九人以次传呼,接引上殿。
〔斋〕斋戒,古人在举行祭祀或隆重典礼之前,清心洁身,表示恭敬。
〔绐〕欺骗,欺诈。
〔令〕假如。
〔僇〕通“戮”。
〔武安君〕名白起,秦国大将。
〔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劲渑池〕赵惠文王二十年(前二七八年),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今属河南)会盟,秦君臣几次侮辱赵王,都遭到蔺相如的还击。
〔柔廉颇〕蔺相如由于几次立功,被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扬言见到蔺相如一定要辱骂,而蔺相如考虑到赵国的利益,屡次回避退让。后来廉颇深受感动,负荆请罪。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大辞海》:王世贞(1526—1590)明文学家、学者。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山东按察副使、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二年(1574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共主文坛,时称“王李”。其持论与“前七子”有一脉相承处,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故又有“李何王李”之称。隆庆四年(1570年)李攀龙去世后,又独操文柄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晚年文学主张有所改变,所作诗文也渐趋平淡。亦治史学,以史才自负。一生著述宏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觚不觚录》、《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编有《画苑》、《王氏书苑》、《尺牍清裁》。或谓传奇《鸣凤记》也为其所作。
《中国人名大词典》:(1526—1590)明文学家。太仓(今属江苏)人,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其父王忬为严嵩所害,持丧归。隆庆时替父昭雪,出任浙江﹑山西﹑湖广﹑广西地方长官,入为太仆卿。万历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主盟文坛。攀龙死,名望日高,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晚年略有改变。著作甚富,有《嘉靖以来首辅传》﹑《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弇山堂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