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丁丁〕砍树的声音。
〔嘤嘤〕鸟叫的声音。
〔相〕审视,端详。
〔矧〕况且。
〔伊〕你。
〔听之〕听到此事。
〔终……且……〕既……又……。
〔许许〕砍伐树木的声音。
〔酾〕过滤。
〔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羜〕小羊羔。
〔速〕邀请。
〔宁〕宁可。
〔适〕恰巧。
〔微〕非。
〔弗顾〕不顾念。
〔於〕叹词。
〔粲〕光明的样子。
〔埽〕同“扫”。
〔陈〕陈列。
〔馈〕食物。
〔簋〕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牡〕雄畜,诗中指公羊。
〔诸舅〕异姓亲友。
〔咎〕过错。
〔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笾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践〕陈列。
〔民〕人。
〔乾餱〕干粮。
〔愆〕过错。
〔湑〕滤酒。
〔酤〕买酒。
〔坎坎〕鼓声。
〔蹲蹲〕舞姿。
〔迨〕等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