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千秋岁引·秋景拼音版

千秋岁引·秋景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4 23:44:35

全文注音

  • qiān
  • qiū
  • suì
  • yǐn
  • ·
  • ·
  • qiū
  • jǐng
  •  
  • běi
  • sòng
  •  
  • wáng
  • ān
  • shí
  •  
  •  
  • biγ
  • guǎn
  • hán
  • zhēn
  •  
  • chγng
  • huà
  • jiǎo
  •  
  • pài
  • qiū
  • shēng
  • liáo
  • kuò
  •  
  • dōng
  • guī
  • yàn
  • cóng
  • hǎi
  • shàng
  •  
  • nán
  • lái
  • yàn
  • xiàng
  • shā
  • tóu
  • luò
  •  
  • chǔ
  • tái
  • βēng
  •  
  • lóu
  • yuè
  •  
  • wǎn
  • zuó
  •  
  •  
  •  
  • nài
  • bèi
  • xiē
  • míng
  • βù
  •  
  • nài
  • bèi
  • qíng
  • dān
  •  
  • βēng
  • liú
  • zωng
  • xián
  • què
  •  
  • dāng
  • chū
  • màn
  • liú
  • huá
  • biǎo
  •  
  • γr
  • jīn
  • qín
  • lóu
  • yuē
  •  
  • mèng
  • lán
  • shí
  •  
  • jiǔ
  • xǐng
  • hòu
  •  
  • liáng
  • zhuó
  •  

原文

千秋岁引·秋景
[宋代]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⑴千秋岁引:词牌名,为《千秋岁》变格。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⑵别馆:客馆。砧(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⑶画角:古代军中乐器。
⑷寥廓(liáo kuò):空阔,此处指天空。
⑸楚台风:楚襄王兰台上的风。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⑹庾(yǔ)楼月:庾亮南楼上的月。《世说新语》:“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⑺他情:暗指皇上的恩情。担阁:延误。
⑻漫:徒然,白白地。华表语:指向皇上进谏的奏章。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
⑼秦楼约:指与恋人的约会。秦楼,代指女子居住处。
⑽梦阑(lán):梦醒。阑,残,尽。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93-95 .                          2、        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59-60 .                          3、        李炳勋 .宋词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 :49-50 .                      

相关推荐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21—1086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頒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爲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觀使,居江寧鍾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後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聖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範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爲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荆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爲係元大德本,據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词学图录: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