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梦中作拼音版

梦中作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5 0:33:45

全文注音

  • mèng
  • zhōng
  • zuò
  •  
  • táng
  •  
  • hán
  • chγn
  • chω
  • liè
  • yuān
  • luán
  •  
  • zhí
  • xiàng
  • lóng
  • chí
  • duì
  • bān
  •  
  • βiǔ
  • yào
  • zài
  • xīn
  • huán
  • běi
  • βí
  •  
  • wàn
  • fāng
  • βiù
  • zhù
  • nán
  • shān
  •  
  • róng
  • yīng
  • ruí
  • wài
  •  
  • xωn
  • zhēng
  • βiàn
  • βiān
  •  
  • shàn
  • què
  • xún
  • huáng
  • dào
  • tuì
  • 退
  •  
  • miào
  • táng
  • tán
  • xiào
  • bǎi
  • xián
  •  

原文

梦中作
[唐代]韩偓

紫宸初启列鸳鸾,直向龙墀对揖班。
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
礼容肃睦缨緌外,和气熏蒸剑履间。
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

相关推荐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大辞海》:韩偓(约842—923)唐末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授刑部员外郎。天复初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随昭宗奔凤翔,进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被贬斥,南依闽王审知而卒。其早年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所作,多写唐末政治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有《韩内翰别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40—923
唐末京兆萬年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昭宗龍紀元年進士。歷遷中書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宰相韋貽范遭母喪,李茂貞欲貽范還相,偓執不草麻。及帝自鳳翔還,偓處決機密,甚合帝意,屢欲相之,皆固讓。為朱溫所惡,累貶鄧州司馬。后召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閩,依王審知而卒。工詩,其詩多寫艷情,稱“香奩體”。有《韓內翰別集》、《香奩集》、《金鑾密記》等。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堯(《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一作致光(《新唐書》本傳)。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其父韓瞻與李商隱聯襟。韓偓幼年即席賦詩,李即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稱賞。昭宗龍紀元年(889)進士登第。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曾與宰相崔胤定策誅宦官劉季述,深為昭宗信任,屢欲拜相,偓固辭之。朱溫專權,恨偓不附己,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后召復原官,偓不敢入朝,舉家入閩依王審知而終。生平詳見《十國春秋》本傳、《新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九。韓偓生逢亂世,詩作多與時局離亂有關,如《亂后至近甸有作》、《亂后春日途經野塘》、《感事三十四韻》、《避地寒食》等。南依王審知后,仍多故園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楊學士》等。他如懷古、詠物、寫景等詩,均有可誦之作。《遁齋閑覽》稱其作“詞致婉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南依王審知后“其詞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詩話》)。早年所作《香奩集》,人或以為“麗而無骨”(《許彥周詩話》)。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六以為和凝作,假名韓偓,后人已辨明此說之非。其《已涼》《重游曲江》等作,清麗可誦。詩集以四部叢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奩集)》為通行。《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拾》補斷句1。
《唐诗汇评:》韩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之子,小字冬郎,十岁能诗,李商隐赠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遗。乾宁末,以刑部员外郎为凤翔节度掌书记。光化中,自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入翰林充学士,迁左译议大夫、中书舍人、兵户二部侍郎、学士承旨。昭宗数欲以为相,皆辞让。天复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僅不敢归朝,入闽依王审知,卒。有《韩偓诗》一卷、《香奁集》一卷、《金銮密记》五卷,今存《香奁集》。后人辑有《韩輪林诗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人称香奁体。王静安辑《香奁词》一卷。

《古代作品中的评论》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梦溪笔谈:》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馀篇,在其四世孙奕处……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彦周诗话:》高秀实又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时李端叔意喜韩偓诗,诵其序云:“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秀实云:“动不得也,动不得也。”
《周紫芝《书韩承旨别集后》:》渥(偓)为唐末宗社颠隮之际,窜身于戈戟森罗之中,虽扈从重围,犹复有作。当是之时,独能峥嵘于奸雄群小之间,自立议论,不至诡随,唐史臣称之,以谓有一韩渥尚不能容,况于贤者乎?则知渥非荏苒于闺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戏于此耳。
《薛季宣《香奁集叙》:》偓为诗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词致婉丽。
《张侃《跋楝词》:》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欧阳文忠尝转其语而用之,意尤新。
《对床夜语:》韩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细水浮花归别浦,断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五言如“鸟啼深不见,人语静先闻”,虽神气短缓,亦微有深致。其《秋夜忆家》绝句云:“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悲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凄楚可悲,亦善于词者。若“挟弹少年多害物,劝君莫近五陵飞”,又“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讪耳。诗人比兴扫地矣。
《唐才子传:》偓自号“玉山樵人”,工诗,有集一卷。又作《香奁集》一卷,词多侧艳新巧。
《唐音癸签:》韩致尧冶游情篇,艳夺温、李,自是少年时笔。翰林及南窜后,顿趋浅率矣。
《《诗源辨体》:》韩偓《香奁集》皆裙裾脂粉之诗,髙秀实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愚按:诗名《香奁》,奚必求骨?但韩诗浅俗者多,而艳丽者少,较之温、李,相去甚远。
《《唐诗韵汇》:》唐诗七律……韩致光香奁秀丽,别自情深。
《《古欢堂集?论七言律诗》:》温飞卿、韩致光辈,比事联词,波属云委,学之成一家言,胜于生硬干酸者远矣。
《《唐诗笺注》:》韩偓、韦庄,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库全书总目》:》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雅,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
《纪昀《书韩致尧后》:》《香奁》一集,词皆淫艳,可谓百劝而并无一讽矣。然而至今不废,比以五柳之闲情,则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传人,而不知人之能传文,于此亦可深长思矣。……《香奁》之词,亦云亵矣。然但有悱恻眷恋之语,而无一决绝怨怼之言,是亦可以观其心术焉。
《纪昀《书韩致尧后》:》致尧诗格不能出五代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浅露。然而当其合处,遂欲上躏玉谿、樊川,而下与江东相倚轧,则以忠义之气发乎情,而见乎词,遂能风骨内生,声光外溢,足以振其纤靡耳。然则,诗之原本不从可识哉?
《石洲诗话:》韩致尧《香奁》之体,溯自《玉台》。虽风骨不及玉谿生,然致尧笔力清澈,过于皮、陆矣。何逊联句,瘦尽东阳,固不应尽以脂粉语植场也。
《《七言律诗钞》:》韩致光哀音怨乱,不害其为丹山雏凤。
《《蛾木编》:》晚唐有许用晦、曹尧宾、韩致尧、罗昭谏诸人,专为近体,古意寖哀。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去其香奁诸作,多出于爱君忧国,而气格顿近浑成。
《《石园诗话》:》韩致尧……富于才情,词旨靡丽。初喜为闺阁诗,后遭故远遁,出语依于节义,得诗人之正。
《《唐七律诗钞》:》诗至晚唐,各体俱不振,独七律不乏名篇。韩致尧完节孤忠,苍凉激楚之音,洵属一时无两。
《《东目馆诗见》:》韩致尧身遭杌捏,激而去国,托之香奁,具有寄意。即论艳体,亦是高手。
《三唐诗品:》其源出于李益、卢纶,而专思律体,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乱离,故忧爱词多,虽于诗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选。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晚唐唯韩致尧为一大家,其忠亮大节,亡国悲愤,具在篇章,盖能于杜公外自树一帜。
《《诗境浅说》:》致尧少年,喜为香奁诗。其后节操岳然,诗格亦归雅正。
《《唐人绝句精华》:》偓以香奁诗得名一时,《唐诗纪事》以为五代间和凝嫁名,葛立方《韵语阳秋》据《香奁集》中《无题》诗序证为偓作,许学夷《诗源辨体》又举出吴融集荷和偓《无题》三首,与《香奁集》中《无题》诗同韵,断定香奁非和嫁名。考晚唐诗有两种:一沿白居易新体乐府道路,诗中多寓讽刺,流为宋代以议论为诗;一效温、李綺丽之体,而有香奁一类之作,流为五代之闺情词。盖风气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