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馀年矣。而旧志误谬,文采不彰,其所记载,仅隶有清一朝;荷人、郑氏之事,阙而弗录,竟以岛夷海寇视之。乌乎!此非旧史氏之罪欤?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台、凤、彰、淡诸志,虽有续修,局促一隅,无关全局,而书又已旧。苟欲以二三陈编而知台湾大势,是犹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於今是赖。顾自海通以来,西力东渐,运会之趋,莫可阻遏。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军之役,外交兵祸,相逼而来,而旧志不及载也。草泽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辄启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复,而旧志亦不备载也。续以建省之议,开山抚番,析疆增吏,正经界,筹军防,兴土宜,励教育,纲举目张,百事俱作,而台湾气象一新矣。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兴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是以郢书燕说,犹存其名;晋乘楚杌,语多可采;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顾修史固难,修台之史更难,以今日修之尤难,何也?断简残编,蒐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徵文难。老成凋谢,莫可谘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然及今为之,尚非甚难,若再经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则真有难为者。是台湾三百年来之史,将无以昭示後人,又岂非今日我辈之罪乎?
横不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图附焉。起自隋代,终於割让,纵横上下,钜细靡遗,而台湾文献於是乎在。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实式凭之。
〔筚路〕见“筚辂”。《汉语大词典》
〔楚杌〕指春秋时楚国的史书《梼杌》。◎《宋书·志序》:〔引〕“至于楚《书》、郑《志》、晋《乘》、楚《杌》之篇,皆所以昭述前史,俾不泯于后。”《汉语大词典》
〔夏五〕喻文字有残缺。参见“夏五郭公”。《汉语大词典》
〔谘询〕1:征求意见。2:询问,打听。◎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引〕“他日归来,倘失于记忆,但于近村谘询卫辉杨氏宅,应无不知之者。”《汉语大词典》
〔倥偬〕事务纷繁促迫。困苦窘迫。〔证〕《新语·本行》:“夫子陈、蔡之厄,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二三子布弊褞袍,不足以御寒,倥偬屈厄,自处甚矣。”《古代汉语词典》
〔景命〕大命。指上天授予帝王王位之命。〔证〕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古代汉语词典》
连横(1878—1936)史学家、诗人。字武公,号雅堂,台湾台南人。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军进占台湾,他搜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史料,有反清爱国思想。曾任《台南新报》和《台湾新闻》汉文部主笔。1905年在厦门创刊《福建日日新闻》。1914年被清史馆聘为名誉协修。1918年完成《台湾通史》(三十六卷),仿正史体裁,专记台湾历史。1924年创办《台湾诗荟》月刊。1931年举家定居上海。对史学、文学、语言学和民俗学等均有较深研究。另著有《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游记》等,编有《雅堂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