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春秋经·闵公拼音版

春秋经·闵公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8/20 22:12:40

全文注音

  • chūn
  • qiū
  • jīng
  •  
  • ·
  • mǐn
  • gōng
  •  
  • chūn
  • qiū
  • guó
  •  
  • kǒng
  •  
  •  
  •  
  •  
  • mǐn
  • ɡōnɡ
  • yuán
  • nián
  •  
  •  
  •  
  •  
  • yuán
  • nián
  • chūn
  •  
  • wáng
  • zhēnɡ
  • yuè
  •  
  • rén
  • jiω
  • xíng
  •  
  • xià
  • liω
  • yuè
  •  
  • xīn
  • yǒu
  •  
  • zàng
  • jūn
  • zhuγng
  • gōng
  •  
  • qiū
  • yuè
  •  
  • gōng
  • hóu
  • méng
  • luò
  •  
  • lái
  • guī
  •  
  • βōng
  •  
  • zhòng
  • sūn
  • lái
  •  
  •  
  •  
  •  
  •  
  • mǐn
  • gōng
  • èr
  • nián
  •  
  •  
  •  
  •  
  • èr
  • nián
  • chūn
  •  
  • wáng
  • zhēnɡ
  • yuè
  •  
  • rén
  • qiγn
  • yáng
  •  
  • xià
  •  
  • yuè
  •  
  • yǒu
  •  
  • βì
  • zhuγng
  • gōng
  •  
  • qiū
  •  
  • yuè
  •  
  • xīn
  • chǒu
  •  
  • gōng
  • hōng
  •  
  • jiǔ
  • yuè
  •  
  • rén
  • jiγng
  • shì
  • xωn
  • zhū
  •  
  • gōng
  • qìng
  • chū
  • bēn
  •  
  • βōng
  •  
  • gγo
  • lái
  • méng
  •  
  • shí
  • yòu
  • èr
  • yuè
  •  
  • βí
  • wèi
  •  
  • zhèng
  • shī
  •  

原文

春秋经·闵公
[春秋魯國]孔子

  闵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冬,齐仲孙来。
  闵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

相关推荐

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作成《论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是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孟子为“亚圣”。孔子又称“文圣”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