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尔〕指放牧牛羊者。
〔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
〔维〕为。
〔犉〕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思〕语助词。
〔濈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湿湿〕耳动貌。
〔阿〕丘陵。
〔讹〕同“吪”,动,醒。
〔牧〕放牧。
〔何〕同“荷”,负,戴。
〔蓑〕草制雨衣。
〔餱〕干粮。
〔物〕毛色。
〔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
〔具〕备。
〔以〕取。
〔薪〕粗柴。
〔蒸〕细柴。
〔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矜矜〕小心翼翼。
〔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骞〕损失,此指走失。
〔崩〕散乱。
〔麾〕挥。
〔肱〕手臂。
〔毕〕全。
〔既〕尽。
〔升〕登。
〔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旐〕画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
〔旟〕画鸟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大人〕太卜之类官。
〔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溱溱〕同“蓁蓁”,众盛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