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无家别拼音版

无家别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5 2:04:23

全文注音

  • jiā
  • bié
  •  
  • táng
  •  
  • βì
  • tiān
  • bǎo
  • hòu
  •  
  • yuán
  • dγn
  • hāo
  •  
  • bǎi
  • βiā
  •  
  • shì
  • luγn
  • dōnɡ
  • 西
  •  
  • cún
  • zhě
  • xiāo
  •  
  • zhě
  • wéi
  • chén
  •  
  • βiγn
  • yīn
  • zhèn
  • bγi
  •  
  • guī
  • lái
  • xún
  • βiù
  •  
  • βiǔ
  • xíng
  • βiγn
  • kōng
  • xiγng
  •  
  • shòu
  • cǎn
  •  
  • dγn
  • duì
  •  
  • shù
  • máo
  •  
  • lín
  • suǒ
  • yǒu
  •  
  • èr
  • lǎo
  • guǎ
  •  
  • 宿
  • niǎo
  • liγn
  • běn
  • zhī
  •  
  • ān
  • qiě
  • qióng
  •  
  • fāng
  • chūn
  • chú
  •  
  • huán
  • guγn
  •  
  • xiγn
  • zhī
  • zhì
  •  
  • zhγo
  • lìng
  •  
  • suī
  • cóng
  • běn
  • zhōu
  •  
  • nèi
  • ɡù
  • suǒ
  • xié
  •  
  • βìn
  • xíng
  • zhω
  • shēn
  •  
  • yuǎn
  • zhōng
  • zhuǎn
  •  
  • βiā
  • xiānɡ
  • βì
  • dγng
  • βìn
  •  
  • yuǎn
  • βìn
  •  
  • yǒng
  • tòng
  • cháng
  • bìng
  •  
  • nián
  • wěi
  • gōu
  •  
  • shēng
  •  
  • zhōnɡ
  • shēn
  • liǎng
  • suān
  •  
  • rén
  • shēnɡ
  • βiā
  • bié
  •  
  • wéi
  • zhēnɡ
  •  

原文

无家别
[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鼓鞞〕见“鼓鼙”。《汉语大词典》

相关推荐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12—770
        杜甫: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