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沈沈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大辞海》:薛涛(?—832)唐女诗人。“涛”亦作“陶”,见李匡乂《资暇集·薛陶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蜀笺谱》谓其卒时年七十三,但也有不同意此说者。现存诗以赠人之作较多,情调伤感。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薛涛诗》,后人又辑存她与李冶的诗,编为《薛涛李冶诗集》。今人有《薛涛诗笺》。
《中国历史典故辞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薛涛笺》载,薛涛熟通音律,工于诗词。她住在西川百花潭时,因常常写诗,而珍惜于纸幅过大,又携带不便,于是请匠人造彩色小笺。时人争先仿效,故名“薛涛笺”。涛,一作“陶”。元费着《蜀笔谱》:“涛躬撰深红小彩笺,时谓之‘薛涛笺’。”旧时八行红笺也有叫薛涛笺的。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834?
唐長安人,字洪度。幼隨父入蜀,淪為樂妓。工詩,韋皋鎮蜀,召令侍酒賦詩,稱為女校書。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創制松花小箋,人稱薛濤箋。
《唐詩大辭典修訂本:》【生卒】:768?—832?
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因官寓蜀。濤美貌聰慧,通曉音律,8歲能詩。及笄,以詩聞。德宗貞元中韋皋鎮蜀,召令侍酒賦詩,遂入樂籍。以靈慧獲名當時,出入幕府,自韋皋至李德裕,歷事11鎮。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之銜,雖未獲準,時人仍稱之為校書。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于今少,管領春風總不如。”段文昌為撰墓志,題曰《西川校書薛洪度之墓》。濤交游廣泛,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20余人皆有唱和。兼擅書藝。晚年居成都浣花溪,著女冠服。自制深紅小彩箋,后人仿造,稱“薛濤箋”。事跡見《唐才子傳》卷六。《歷朝名媛詩詞》評其詩曰:“濤詩頗多才情,軼蕩而時出閑婉,女中少有其比。然大都言情之作,娓娓動人。”然亦有旨在諷喻者,楊慎稱其詩“諷喻而不露,得詩人之妙”(《升庵詩話》卷一四);紀昀亦云:“托意深遠”、“非尋常裙屐所及。”(《紀河間詩話》)有《錦江詩》5卷,已佚。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拾》補詩1首,斷句1。
《唐诗汇评:》薛涛(?-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随父入蜀。幼聪慧辩给,晓音律,能书善诗。贞元中,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遂入乐籍,蜀中呼为“女校书”。曾被罚赴边,后返成都。历事十一镇,与节帅王播、武元衛、段文昌、李德裕,诗人元稹、王建、白居易等均有诗作往还。晚年居浣花溪畔,好吟小诗,因自制彩笺,时称“薛涛笺”。有《锦江集》五卷,己佚。后人辑有《薛涛诗》一卷行世,《全身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薛涛(?-832至835)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人。父郧宦蜀,殁后妻女流寓蜀中,遂入乐籍。韦皋奏请授秘书省校书郎,未果,人往往以女校书称之。有《锦江集》五卷,今佚,《全唐诗》录存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有《阿那曲》等词。
《全唐诗补逸:》薛涛字洪度,本长安人,随父宦流落蜀中。文宗大和五年卒,年六十四。补诗二首。
《古代作品中的评论》: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万识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国史补》:》有乐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涛;有家僮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云溪友议:》友人元相国(稹),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然于怀抱也。
《鉴诫录:》薛涛者,容仪颇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
《《牧竖闲谈》:》元和中,成都乐籍薛涛者,善篇章,足辞辩,虽无风讽教化之旨,亦有题花咏月之才,当时营妓之中尤物也。
《宣和书谱:》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当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唐才子传:》涛工为小诗……其所作诗,稍欺良赶,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中出此异物,岂得以匪人而弃其学哉!
《唐诗镜:》薛涛诗气色清老,是此中第一流人。
《唐音癸签:》薛工绝句,无雌声,自寿者相。
《徐??《红雨楼题跋记》:》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娼妓诗最佳者薛洪度、关盼盼而已。彤管所载,不得一二;女史所收,不得三四。近曹能始参西蜀,梓而行之。洪度诗五百首,此亦断珪残璧,非完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