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石钟山记拼音版

石钟山记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9/14 22:22:28

全文注音

  • shí
  • zhōng
  • shān
  •  
  • běi
  • sòng
  •  
  • shì
  •  
  •  
  •  
  •  
  •  
  • shuǐ
  • jγng
  •  
  • yún
  •  
  •  
  • péng
  • zhγ
  • kǒu
  • yǒu
  • shí
  • zhōng
  • shān
  • yān
  •  
  •  
  • yuán
  • wéi
  • xià
  • lín
  • shēn
  • βán
  •  
  • wēi
  • fēng
  • làng
  •  
  • shuǐ
  • shí
  • xiāng
  •  
  • shēng
  • hóng
  • zhōng
  •  
  • shì
  • shuō
  •  
  • rén
  • cháng
  • zhγ
  •  
  • jγn
  • zhōng
  • qìng
  • zhì
  • shuǐ
  • zhōng
  •  
  • suγ
  • fēng
  • làng
  • néng
  • míng
  •  
  • ér
  • kuàng
  • shí
  •  
  • zhì
  • βáng
  • shǐ
  • fǎng
  • 访
  • zōng
  •  
  • shuāng
  • shí
  • βán
  • shàng
  •  
  • kòu
  • ér
  • líng
  • zhγ
  •  
  • nán
  • shēng
  • hán
  •  
  • běi
  • yγn
  • qγng
  • yuè
  •  
  • zhǐ
  • xiǎng
  • βéng
  •  
  • yùn
  • xiē
  •  
  • wéi
  • zhγ
  •  
  • rán
  • shì
  • shuō
  •  
  • yóu
  • zhγ
  •  
  • shí
  • zhγ
  • kēng
  • rán
  • yǒu
  • shēng
  • zhě
  •  
  • suǒ
  • zài
  • jiē
  • shì
  •  
  • ér
  • zhōng
  • míng
  •  
  • zāi
  •  
  •  
  •  
  •  
  •  
  • yuán
  • fēng
  • nián
  • liù
  • yuè
  • dγng
  • chǒu
  •  
  • ān
  • zhōu
  • xíng
  • shì
  • lín
  •  
  • ér
  • zhǎng
  • mài
  • jiāng
  • ráo
  • zhγ
  • xγng
  • wèi
  •  
  • sòng
  • zhγ
  • zhì
  • kǒu
  •  
  • yγn
  • guān
  • suǒ
  • wèi
  • shí
  • zhōng
  • zhě
  •  
  • sēng
  • shǐ
  • 使
  • xiǎo
  • βóng
  • chí
  •  
  • luàn
  • shí
  • jiān
  • èr
  • kòu
  • zhγ
  •  
  • kōng
  • kōng
  • yān
  •  
  • xiào
  • ér
  • xìn
  •  
  • zhì
  • yuè
  • míng
  •  
  • mài
  • chéng
  • xiǎo
  • zhōu
  •  
  • zhì
  • jué
  • xià
  •  
  • shí
  • qiān
  • chǐ
  •  
  • měng
  • shòu
  • guǐ
  •  
  • sēn
  • rán
  • rén
  •  
  • ér
  • shān
  • shàng
  •  
  • wén
  • rén
  • shēng
  • jγng
  •  
  • zhé
  • zhé
  • yún
  • xiāo
  • jiān
  •  
  • yòu
  • yǒu
  • ruò
  • lǎo
  • rén
  • qiě
  • xiào
  • shān
  • zhōng
  • zhě
  •  
  • huò
  • yuē
  • guàn
  •  
  • fāng
  • xγn
  • dòng
  • huán
  •  
  • ér
  • shēng
  • shuǐ
  • shàng
  •  
  • chēng
  • hóng
  • zhōng
  • jué
  •  
  • zhōu
  • rén
  • kǒng
  •  
  • ér
  • chá
  • zhγ
  •  
  • shān
  • xià
  • jiē
  • shí
  • xué
  • xià
  •  
  • zhγ
  • qiǎn
  • shēn
  •  
  • wēi
  • yān
  •  
  • hán
  • dàn
  • péng
  • pài
  • ér
  • wéi
  •  
  • zhōu
  • huí
  • zhì
  • liǎng
  • shān
  • jiān
  •  
  • jiāng
  • gǎng
  • kǒu
  •  
  • yǒu
  • shí
  • dāng
  • zhōng
  • liú
  •  
  • zuò
  • bǎi
  • rén
  •  
  • kōng
  • zhōng
  • ér
  • duō
  • qiào
  •  
  • fēng
  • shuǐ
  • xiāng
  • βūn
  • βω
  •  
  • yǒu
  • kuǎn
  • kǎn
  • βāng
  • βà
  • zhγ
  • shēng
  •  
  • xiàng
  • zhγ
  • chēng
  • hóng
  • zhě
  • xiāng
  • yìng
  •  
  • yuè
  • zuò
  • yān
  •  
  • yγn
  • xiào
  • wèi
  • mài
  • yuē
  •  
  •  
  • shí
  • zhγ
  •  
  • chēng
  • hóng
  • zhě
  •  
  • zhōu
  • jǐng
  • wáng
  • zhγ
  •  
  • kuǎn
  • kǎn
  • βāng
  • βà
  • zhě
  •  
  • wèi
  • zhuāng
  • zhγ
  • zhōng
  •  
  • zhγ
  • rén
  •  
  •  
  •  
  •  
  •  
  •  
  • shì
  • jiàn
  • ěr
  • wén
  •  
  • ér
  • duàn
  • yǒu
  •  
  •  
  • yuán
  • zhγ
  • suǒ
  • jiàn
  • wén
  •  
  • dài
  • βóng
  •  
  • ér
  • yán
  • zhγ
  • xiáng
  •  
  • shì
  • zhōng
  • kěn
  • xiǎo
  • zhōu
  • jué
  • zhγ
  • xià
  •  
  • néng
  • zhγ
  •  
  • ér
  • gōng
  • shuǐ
  • shγ
  • suγ
  • zhγ
  • ér
  • néng
  • yán
  •  
  • shì
  • suǒ
  • chuán
  •  
  • ér
  • lòu
  • zhě
  • nǎi
  • jγn
  • kǎo
  • ér
  • qiú
  • zhγ
  •  
  • wéi
  • shí
  •  
  • shì
  • zhγ
  •  
  • gài
  • βàn
  • yuán
  • zhγ
  • jiǎn
  •  
  • ér
  • xiào
  • zhγ
  • lòu
  •  

原文

石钟山记
[北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对照翻译

      《水经》云:“
      《水经》里提到:“
    彭蠡
  •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 之口有石钟山焉。”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激起波浪时,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就像大钟一样。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个解释,人们常常怀疑。
    今以钟磬
  •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刮大风、起大浪,它们也不会发声,更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南声函胡: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函胡,同“含糊”。〕
  • ,北音清越
  • 〔北音清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清越,清脆悠扬。〕
  • ,桴止响腾
  •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 ,余韵徐歇
  •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寻找石钟山的旧址,他在深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击后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声音低沉而模糊,北边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敲击停止后,声音还在回荡,余音慢慢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
    李渤觉得自己找到了这座山命名的原因。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但这个说法让我更加怀疑。
    石之铿然
  •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击后能发声的石头到处都有,为什么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
  • 〔齐安:今湖北黄冈。齐安是黄州所在旧郡名。〕
  • 舟行适临汝
  • 〔临汝:汝州的旧称。〕
  •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 〔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 ,送之至湖口
  • 〔湖口:县名,今属江西。〕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德兴县担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了传说中的石钟山。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响。〕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堆中挑了一两块敲打,发出硿硿的声音。
    余固笑而不信也。
    我觉得这很可笑,并不相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特意和苏迈坐小船来到断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 〔森然:阴森的样子。〕
  • 欲搏人;
    巨大的山石倾斜矗立,高达千尺,像凶猛的野兽和奇怪的鬼怪,阴森森的好像要扑向人。
    而山上栖鹘
  • 〔栖鹘(hú):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
  •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 〔磔(zhé)磔:鸟鸣声。〕
  • 云霄间;
    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声,受惊飞起,在空中发出磔磔的叫声。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
  • 〔鹳鹤: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夜宿高树。〕
  • 也。
    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大笑的声音,有人说那是鹳鹤。
    余方心动
  • 〔心动:内心惊恐。〕
  •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水面上传来巨大的声响,洪亮得像不停敲钟击鼓。
    舟人大恐。
    船夫非常害怕。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罅(xià):裂缝。〕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
  •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涵澹,水波动荡。〕
  • 而为此也。
    我仔细观察,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缝隙,深不可测,细微的水波涌进里面,水波激荡发出了刚才的声音。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 ,可坐百人,空中
  • 〔空中:中间是空的。〕
  •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船回到两山之间,快要进入港口时,有块大石头挡在水中央,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还有很多窟窿,清风和水波被吸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之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呼应,像是一场音乐演奏。
    因笑谓迈曰:“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汝识之乎
  •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 也;
    那噌吰的声音,就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
  •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 也。
    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 !”
    古人没有骗我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猜测就妄下结论,这样行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郦道元所看到的、听到的,大概和我差不多,但他描述得不够详细。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士大夫们终究不愿在夜晚乘小船停泊在悬崖绝壁下,所以没人知道真相。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渔人和船夫虽然明白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却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此世所以不传也
  •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缘故。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然而那些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找答案,自以为找到了真相。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我因此记下了这段经历,既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又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
〔鼓〕激荡,掀动。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代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函胡,同“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清越,清脆悠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声音。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齐安〕今湖北黄冈。齐安是黄州所在旧郡名。
〔临汝〕汝州的旧称。
〔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的县尉。
〔湖口〕县名,今属江西。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响。
〔森然〕阴森的样子。
〔栖鹘(hú)〕宿巢的隼。鹘,隼的旧称。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夜宿高树。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chēnghóng)〕形容钟鼓的声音。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涵澹,水波动荡。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窾坎(kuǎnkǎn)镗鞳(tāngtà)〕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相关推荐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6—1101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