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
〔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经常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wěi)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逮,到达。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穷达〕困窘和显达。
〔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大意是说,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以为可悲。
〔天道微哉,吁(xū)嗟(juē)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爱慕富贵,鄙夷贫贱,是理智的惑乱。哲,哲人,明智的人。
〔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彻,通晓领悟。炤(zhāo)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洞达,通达,透彻。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昏愦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乱不明事理。罔,不没有。
〔我之言矣,哲已能选〕大意是说,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选择。哲,才智卓越的人。
〔没世无闻,古人唯耻〕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为耻。
《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没世,辞世。无闻,不为人知。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道理,当天晚上死去,都可以。
〔否(pǐ)〕《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错的意思。
〔逆顺还周,乍没乍起〕背逆和顺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起忽落。逆顺,意指吉凶。还周,循环往复。还,通“环”。
〔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意谓自然规律变化莫测,无法依据常理和智慧来把握。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认为祸福相互转化。造,往,到。
〔委之自然,终归一矣〕化用老庄“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委,随。一,指太一,即道,为万物之本源。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解司马迁的作品特点,主要在"迁"这个字上。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前145或前135—?
西漢左馮翊夏陽人,字子長。司馬談子。早年游歷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邛、筰、昆明等地,并隨武帝巡游諸名山大川,重要都邑。元封三年,繼父任為太史令,得博覽皇室秘書。太初元年,參與歷法改革,與唐都、落下閎等制訂《太初歷》。又繼父遺志,開始撰史。天漢二年,李陵降匈奴,遷為之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輯理金匱石室之文獻,寫成《太史公書》(即《史記》),是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對后世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大辞海》: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祖上“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20岁后游历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狩、元鼎间任郎中,多次随武帝出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袭父职,开始掌管、整理、阅读汉王朝收藏的档案典籍。天汉二年(前99年),为替李陵辩护获罪,受腐刑。此后发愤著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终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大量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先河。为古代掌管档案并利用档案修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