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吏卷一:
吏不治,上无德也。吏不驭,上无术也。吏骄则斥之。吏狂则抑之。吏怠则警之。吏罪则罚之。明规当守。暗规勿废焉。君子无为。小人或成焉。
驭才卷二:
上驭才焉。下驭庸焉。才不侍昏主。庸不从贤者。驭才自明。驭庸自谦。举之勿遗。用之勿苛也。待之勿薄。罚之勿轻也。
驭士卷三:
驭人必驭士也。驭士必驭情也。敬士则和。礼士则友。蔑士则乱。辱士则敌。以文驭士,其术莫掩。以武驭士,其武莫扬。士贵己贵。士贱己贱矣。
驭忠卷四:
忠者直也,不驭则窘焉。忠者烈也,不驭则困焉。乱不责之。安不弃之。孤则援之。谤则宠之。私不驭忠。公堪改志也。赏不驭忠。旌堪励众也。
驭奸卷五:
奸不绝,惟驭少害也。奸不止,惟驭可制也。以利使奸。以智防奸。以力除奸。以忍容奸。君子不计恶。小人不虑果。罪隐不发。罪昭必惩矣。
驭智卷六:
智不服愚也。智不拒诚也。智者驭智,不以智取。尊者驭智,不以势迫。强者驭智,不以力较。智不及则纳谏。事不兴则恃智。不忌其失。惟记其功。智不负德者焉。
驭愚卷七:
愚者不悟,诈之。愚者不智,谋之。愚者不慎,误之。君子驭愚,施以惠也。小人驭愚,施以诺也。驭者勿愚也。大任不予。小诺勿许。蹇则近之。达则远之矣。
驭心卷八:
不知其心,不驭其人也。不知其变,不驭其时也。君子拒恶。小人拒善。明主识人。庸主进私。不惜名。勿吝财。莫嫌仇。人皆堪驭焉。
《大辞海》:张居正(1525—1582)明代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嘉靖进士。后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院事。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穆宗死后,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前后当国十年,推行改革。推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清丈土地,使天下田较弘治时增加三百万顷。在全国范围推行一条鞭法,裁汰冗员,减少支出;用谭纶、戚继光等练兵,加强防御鞑靼贵族的攻掠;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都有成效。批评心学空谈、理学迂腐,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宗旨。亦深恶书院讲学,以神宗诏禁毁天下书院,征收书院学田。整顿官学,严格教官任职资格,以保证质量;严格学校管理,严控学额,提高入学标准。又以父死“夺情”任职,群臣论者,相继迁谪,颇逆清议。身为帝师,神宗常受其训诫。死后被弹劾,尽夺官阶,家亦抄没。有《张文忠公全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25—1582
明湖廣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嚴嵩、徐階均器重之。遷右中允,領國子司業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階代嵩為首輔,傾心委之。隆慶元年引之入閣。階致仕,居正與司禮監李芳謀,引拱入閣。同定封俺答事,北邊遂得安寧。此后漸生嫌隙,神宗時與司禮監馮保謀,逐拱,遂為首輔。為政綜核名實,信賞必罰。倚任戚繼光鎮薊門,用李成梁鎮遼東,以加強邊備。用潘季馴治河。清丈土地,行一條鞭法。在位十年,頗行改革。然持法嚴峻,怨者頗多;不能虛心納言,御史動輒得罪;厭惡講學,以詔書毀天下書院;父喪不肯解職,以“奪情”留任,頗遭時議。神宗即位時年幼,小有過失,慈圣太后即責云:“使張先生聞,奈何?”及帝漸長,心厭之。卒,謚文忠。未幾彈劾者即紛起。次年,追奪官爵;又次年,籍沒家產。天啟間,始追復故官。有《張太岳集》、《太岳雜著》等。
《黄鹤楼志·人物篇:》张居正(1525—1582)明代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少名白圭,时人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出任内阁首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神宗朝为宦官张诚谮毁,削秩抄家,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嘉靖三十三年(1554)秋,因革新抱负无法实现“以病谢归”。途经武昌,见黄鹤楼时回想连翩,赋七律《舟泊汉江望黄鹤楼》以表达晚年政治上失意的心情。为头陀寺撰写的楹联“千座头陀皆北拱;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千古名联。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叔大,江陵人。嘉靖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歴官坊掌院學士隆慶初以禮部侍郎入内閣萬厯中累加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諡文忠有太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