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挽落晖”句〕《淮南子·览冥》“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日为之反三舍。”这里指文天祥力撑南宋危局,犹如鲁阳公援戈而挽落日。
〔南冠〕南方人戴的帽子,借指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鼎湖〕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借指帝王之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鹤归”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
〔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新亭〕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晋书·王导传》载,东晋偏安江南,王导等人在新亭宴饮,席间,周%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在座者相视流泪。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大辞海》:虞集(1272—1348)元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移居崇仁(今属江西)。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学。大德六年(1302年),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迁国子助教。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擢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谥文靖。主盟元中期文坛,诗文俱称大家。诗宗尚唐风,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散文虽尚韩、欧,而随事酬酢,左右逢源,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皆出其手。著作宏富,为有元一代冠冕。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道园遗稿》、《新编翰林珠玉》等。虞集
《大辞海》: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迁崇仁(今属江西)。成宗大德初年至大都(今北京),任国子助教。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凡八百帙。晚年告病归江西,卒谥文靖。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其散文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并要求进一步倡导理学;诗歌虽不乏颂扬朝廷盛德之作,然不少作品仍带有惆怅、哀伤之慨。有《道园学古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