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先居高阳〕先,指抢先。高阳,地势高而朝阳的地方。
〔利粮道,以战〕选择有利于保持粮道通畅的地方作战。
〔出而胜之〕出,出击出战。出而胜之,这里的意思是指出战可以取得胜利。
〔地虽利我〕敌军以利益为诱饵来引诱我军。
〔盈之以待敌〕盈,充盈。盈之以待敌,在山间峡谷的“隘形”地带,我军抢先占据了有力地形必须用充盈的兵力堵住隘口,以等待敌军前来进攻。
〔盈而勿从〕“盈”指敌军兵力充盈。从,跟从,这里引申为进攻。盈而勿从,当敌军已用充足的兵力把守住山隘口时,我军就不能进行攻击。
〔地之道〕这里是指用兵打仗,利用地形的原则。
〔将之至任〕至任,最重大的任务。将之至任,为将者最大的责任。
〔兵有走者〕兵,指败兵。走,指逃走。兵有走者,一种临敌败逃的兵。
〔有驰者〕弛,松弛。
〔弛者〕指兵有驰者,即指一种士气不高,纪律涣散难以约制的军队。
〔有崩者〕一种崩溃四散的军队。
〔有乱者〕一种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队杂乱无章的军队。
〔有北者〕一种一遭战斗,便必打败战的军队。
〔夫势均已一击十曰走〕在双方指挥水平战斗力乃至所处地形都相当的情况下,却以我方一成兵力去对付敌方十倍于我的兵力,必然会寡不敌众,见敌就跑,这就叫“走兵”。
〔吏强卒若曰陷〕将吏勇敢,但士卒怯弱,没有战斗力,对敌作战,终将陷入覆没。这就叫“馅兵”。
〔对敌怼而自战〕怼,愤怒。对地怼而自战,对敌人满怀怨愤而擅自出战。
〔将不知其能〕统帅部队的主将不了解下面高级军官的才能。
〔兵无选锋〕打战时,没有经过挑选的精锐先头部队。
〔兵之助〕兵,指用兵打仗。兵之助,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
〔计险厄远近〕算计地形的险要和路途的远近。
〔战道必胜〕按照战争自身的规律办事,必然会取得胜利。
〔主曰无战〕君主讲不能战。
〔可与之赴深溪〕可以与人共患难。
〔爱而不能令〕虽然很疼爱他们却又不能命令他们。
〔知吾卒之可以击〕了解自己的军队可以作战。
〔动而不迷〕采取某种军事行动却不致发生迷误。
〔举而不穷〕举措千变万化,没有穷尽。
〔胜乃可穷〕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春秋時齊國樂安人。田完後裔。其先賜姓孫氏。以兵法求見吳王闔廬,吳王欲試之,出宮中美女百八十人,使武教之戰。武分為二隊,以王寵姬二人為隊長。三令五申之,婦人皆大笑,武斬隊長二人以徇。于是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吳王用為將,西破強楚,五戰五勝,入楚都,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有《孫子兵法》傳世,為“百代談兵之祖”,在世界軍事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有武談兵之文《吳問》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