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缔造者。
〔於〕叹词,犹“呜”“啊”。
〔昭〕光明显耀。
〔旧邦〕邦,犹“国”。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与姜姓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
〔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时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宣扬自身承受天命来统治天下。
〔周本来是西北一个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发展强大,独立称王.奠定灭商的基础,遗命其子姬发〕武王)伐商,建立新兴的王朝。
〔有周〕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词。
〔不〕同“丕”,大。
〔时〕是。
〔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左右〕犹言身旁。
〔亹亹〕勤勉不倦貌。
〔令闻〕美好的名声。
〔不已〕无尽。
〔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
〔哉〕“载”的假借,初始。
〔侯〕乃。
〔孙子〕子孙。
〔本支〕以树木的本枝比喻子孙蕃衍。
〔士〕这里指统治周朝享受世禄的公侯卿士百官。
〔亦世〕犹“奕世”,即累世。
〔厥〕其。
〔犹〕同“猷”,谋划。
〔翼翼〕恭谨勤勉貌。
〔思〕语首助词。
〔皇〕美盛。
〔克〕能。
〔桢〕支柱骨干。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据《校勘记》谓“桢”字唐石经初刻“桢”,后改为“祯”,“祯”,吉祥福庆之意。此说亦通。
〔济济〕有盛多整齐美好庄敬诸义。
〔穆穆〕庄重恭敬貌。
〔缉熙〕光明。
〔敬止〕敬之,严肃谨慎。止犹“之”。
〔假〕大。
〔有〕得有。
〔其丽不亿〕其数极多。丽,数;不,语助词;亿,周制十万为亿,这里只是概数,极言其多。
〔周服〕服周。
〔靡常〕无常。
〔殷士肤敏〕殷士,归降的殷商贵族。
〔肤,繁体作“肤”,《说文》曰〕“肤,籀文胪。”有陈礼时陈序礼器之意。肤敏,即勤敏地陈序礼器。
〔祼〕古代一种祭礼,在神主前面铺白茅,把酒浇茅上,像神在饮酒。
〔将〕行。
〔常服〕祭事规定的服装。
〔黼〕古代有白黑相间花纹的衣服。
〔冔〕殷冕。
〔荩臣〕忠臣。
〔无〕语助词,无义。
〔聿〕发语助词。
〔永言〕久长。言同“焉”,语助词。
〔配命〕与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称。
〔丧师〕指丧失民心。丧,亡失;师,众众庶。
〔克配上帝〕可以与上帝之意相称。
〔骏命〕大命,也即天命。骏,大。
〔遏〕止绝。
〔尔躬〕你身。
〔宣昭〕宣明传布。
〔义问〕美好的名声。义,善;问,通“闻”。
〔有〕又。
〔虞〕审察推度。
〔殷〕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谓为“依”之借字。
〔载〕行事。
〔臭〕味。
〔仪刑〕效法。刑,同“型”,模范,仪法,模式。
〔孚〕信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