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西台〕在今浙江桐庐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之处,又名钓台。
〔恸(tòng)〕极悲哀。
〔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
〔湄(méi)〕水边。
〔张睢(suī)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
〔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
〔卒〕最终。
〔不负其言〕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
〔从之游〕追随张颜的忠魂游于黄泉,即壮烈殉国。
〔无以藉手〕谓对国事没有贡献。藉手,手中的凭藉。
〔姑苏〕今江苏苏州吴中区。
〔夫差之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西南姑苏山上,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
〔越台〕即大禹陵,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上。
〔子陵之台〕即西台。
〔买榜〕雇船。榜,船桨。
〔江涘(sì)〕江边。
〔子陵祠〕在西台下,北宋范仲淹所建。
〔甃(zhòu)〕砖砌的井壁,这里借指井。
〔祝〕敬悼。
〔弱冠〕二十岁。
〔先君〕亡父。
〔睠(juàn)〕同“眷”,怀念。
〔渰(yǎn)浥(yì)浡(bó)郁〕云气蒸腾的样子。
〔“化为”句〕意谓死者魂魄化为朱鸟归来,已无处可得食。咮(zhòu),鸟嘴。
〔阕〕终了,完结。
〔感唶(jiè)〕感叹。
〔盍(hé)〕何不。
〔济〕渡河。指渡过富春江。
〔阴相(xiàng)〕暗中相助。相,帮助。
〔著〕显示。
〔阮步兵〕即阮籍,字嗣宗,曾任晋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良〕诚然。
《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
〔宜得书〕应该记录下来。书,写。
〔讳(huì)某〕名某。古人避直称尊长之名,叫“讳”。
〔乙丑〕宋度宗咸淳元年(年),岁次乙丑。
谢翱: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49—1295
宋建寧浦城人,字皋羽,一字皋父,號宋累,又號晞發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開府延平,率鄉兵數百人投之,任諮議參軍。及天祥兵敗,脫身潛伏民間,避地浙東。嘗過嚴陵,登釣臺,祭奠天祥,有《西臺慟哭記》傳世。后至浦江,與方鳳、吳思齊等結月泉吟社。卒,友人方鳳、吳思齊等從其初志葬于釣臺南。有《晞發集》,編有《天地間集》、《浦陽先民傳》等。
全宋詩:謝翱(一二四九~一二九五),字臯羽,自號晞髪子,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徙浦城(今屬福建)。度宗咸淳間應進士舉,不第。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文天祥開府延平,署諮事參軍。文天祥兵敗,避地浙東,往來於永嘉、括蒼、鄞、越、婺、睦州等地,與遺民故老方鳳、吳思齊、鄧牧等多有交接,名其會友之所曰汐社,義取“晚而有信”。元成宗元貞元年卒於杭州,年四十七。著有《晞髪集》、《西臺慟哭記》、《天地間集》等。事見《晞髪集》附錄方鳳《謝君臯羽行狀》、吳謙《謝君臯羽壙志》,《宋季忠義錄》卷一一有傳。 謝翱詩,第一至五卷以明弘治唐文載刻本爲底本,校以明嘉靖程熙刻本(簡稱程本)、清康熙平湖陸大業刻本(簡稱陸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第六卷以陸大業刻《近稿雜詩》爲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晞髪遺集》(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