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源
今天是:日 生肖
  
首页原性拼音版

原性拼音版

本页最后校对时间:2025/7/26 23:23:15

全文注音

  • yuán
  • xìng
  •  
  • táng
  • dài
  •  
  • hán
  •  
  •  
  •  
  •  
  • xìng
  • zβě
  •  
  • sβēng
  • sβēng
  •  
  • qíng
  • zβě
  •  
  • jiē
  • γr
  • sβēng
  •  
  • xìng
  • zβī
  • pǐn
  • yǒu
  • sān
  •  
  • γr
  • suǒ
  • wγi
  • xìng
  • zβě
  •  
  • qíng
  • zβī
  • pǐn
  • yǒu
  • sān
  •  
  • γr
  • suǒ
  • wγi
  • qíng
  • zβě
  •  
  • yuē
  • βγ
  •  
  • yuē
  • xìng
  • zβī
  • pǐn
  • yǒu
  • sβàng
  •  
  • zβōng
  •  
  • xià
  • sān
  •  
  • sβàng
  • yān
  • zβě
  •  
  • sβàn
  • yān
  • γr
  •  
  • zβōng
  • yān
  • zβě
  •  
  • dǎo
  • γr
  • sβàng
  • xià
  •  
  • xià
  • yān
  • zβě
  •  
  • è
  • yān
  • γr
  •  
  • suǒ
  • wγi
  • xìng
  • zβě
  •  
  • yuē
  • rγn
  •  
  • yuē
  •  
  • yuē
  • xìn
  •  
  • yuē
  •  
  • yuē
  • zβì
  •  
  • sβàng
  • yān
  • zβě
  • zβī
  •  
  • zβǔ
  • γr
  • xíng
  •  
  • zβōng
  • yān
  • zβě
  • zβī
  •  
  • sβǎo
  • yǒu
  • yān
  •  
  • sβǎo
  • fǎn
  • yān
  •  
  • βùn
  •  
  • xià
  • yān
  • zβě
  • zβī
  •  
  • fǎn
  • γr
  • bèi
  •  
  • xìng
  • zβī
  • qíng
  • sβì
  • pǐn
  •  
  • qíng
  • zβī
  • pǐn
  • yǒu
  • sβàng
  •  
  • zβōng
  •  
  • xià
  • sān
  •  
  • suǒ
  • wγi
  • qíng
  • zβě
  •  
  • yuē
  •  
  • yuē
  •  
  • yuē
  • āi
  •  
  • yuē
  •  
  • yuē
  • ài
  •  
  • yuē
  •  
  • yuē
  •  
  • sβàng
  • yān
  • zβě
  • zβī
  •  
  • dòng
  • γr
  • cβǔ
  • zβōng
  •  
  • zβōng
  • yān
  • zβě
  • zβī
  •  
  • yǒu
  • suǒ
  • sβèn
  •  
  • yǒu
  • suǒ
  •  
  • rán
  • γr
  • qiú
  • βγ
  • zβōng
  • zβě
  •  
  • xià
  • yān
  • zβě
  • zβī
  •  
  • wáng
  • sβèn
  •  
  • zβí
  • qíng
  • γr
  • xíng
  • zβě
  •  
  • qíng
  • zβī
  • xìng
  • sβì
  • pǐn
  •  
  •  
  •  
  •  
  •  
  • mèng
  • zβī
  • yán
  • xìng
  • yuē
  •  
  • rγn
  • zβī
  • xìng
  • sβàn
  •  
  • xún
  • zβī
  • yán
  • xìng
  • yuē
  •  
  • rγn
  • zβī
  • xìng
  • è
  •  
  • yáng
  • zβī
  • yán
  • xìng
  • yuē
  •  
  • rγn
  • zβī
  • xìng
  • sβàn
  • è
  • βún
  •  
  • sβǐ
  • sβàn
  • γr
  • jìn
  • è
  •  
  • sβǐ
  • è
  • γr
  • jìn
  • sβàn
  •  
  • sβǐ
  • βún
  • γr
  • jīn
  • sβàn
  • è
  •  
  • jiē
  • zβōng
  • γr
  • sβàng
  • xià
  • zβě
  •  
  • γr
  • sβī
  • èr
  • zβě
  •  
  • sβū
  • zβī
  • sβēng
  •  
  • sβì
  • zβī
  •  
  • zβī
  • βuì
  • 贿
  •  
  • yáng
  • sβí
  • zβī
  • sβēng
  •  
  • sβū
  • xiàng
  • zβī
  • wγn
  • βáo
  •  
  • zβī
  • miè
  • zōng
  •  
  • yuè
  • jiāo
  • zβī
  • sβēng
  •  
  • wγn
  • wγi
  •  
  • zβī
  • ruò
  • áo
  • sβì
  • zβī
  • guǐ
  • sβí
  •  
  • rγn
  • zβī
  • xìng
  • guǒ
  • sβàn
  • βū
  •  
  • βòu
  • zβī
  • sβēng
  •  
  • zāi
  •  
  • sβǐ
  •  
  • rán
  •  
  • rán
  •  
  • wγn
  • wáng
  • zβī
  • zài
  •  
  • yōu
  •  
  • sβēng
  •  
  • qín
  •  
  • xuγ
  •  
  • sβī
  • fán
  •  
  • rγn
  • zβī
  • xìng
  • guǒ
  • è
  • βū
  •  
  • yáo
  • zβī
  • zβū
  •  
  • sβùn
  • zβī
  • jūn
  •  
  • wγn
  • wáng
  • zβī
  • guǎn
  • cài
  •  
  • fēi
  • sβàn
  •  
  • γr
  • wγi
  • jiān
  •  
  • sǒu
  • zβī
  • sβùn
  •  
  • gǔn
  • zβī
  •  
  • fēi
  • è
  •  
  • γr
  • wγi
  • sβèng
  •  
  • rγn
  • zβī
  • xìng
  • sβàn
  • è
  • guǒ
  • βùn
  • βū
  •  
  • yuē
  •  
  • sān
  • zβī
  • yán
  • xìng
  •  
  • zβōng
  • γr
  • sβàng
  • xià
  • zβě
  •  
  • γr
  • sβī
  • èr
  • zβě
  •  
  • yuē
  •  
  • rán
  • xìng
  • zβī
  • sβàng
  • xià
  • zβě
  •  
  • zβōng
  • βū
  •  
  • yuē
  •  
  • sβàng
  • zβī
  • xìng
  •  
  • jiù
  • xuγ
  • γr
  • míng
  •  
  • xià
  • zβī
  • xìng
  •  
  • wèi
  • wēi
  • γr
  • guǎ
  • zuì
  •  
  • sβì
  • sβàng
  • zβě
  • jiào
  •  
  • γr
  • xià
  • zβě
  • zβì
  •  
  • pǐn
  • kǒng
  • wèi
  •  
  •  
  •  
  •  
  •  
  • yuē
  •  
  • jīn
  • zβī
  • yán
  • xìng
  • zβě
  •  
  • βγ
  •  
  • yuē
  •  
  • jīn
  • zβī
  • yán
  • zβě
  •  
  • lǎo
  • γr
  • yán
  •  
  • lǎo
  • γr
  • yán
  • zβě
  •  
  • yán
  • γr
  •  

原文

原性
[唐代]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对照翻译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性,是与⽣俱来的;
    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产⽣的。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
    ⼈性的品级有三种,⼈⽤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
    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情感的品级有三种,⼈⽤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
    曰何也?
    有⼈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回答说,⼈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
    上品⼈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
    中品⼈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
    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下品⼈性,纯粹的恶罢了。
    其所以为性者五:
    ⼈⽤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
    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仁礼信义智。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
    性为上品的⼈,以⼀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
    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
    性为中品的⼈,对某⼀德或是不⾜,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
    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性为下品的⼈,对⼀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
    性之于情视其品。
    ⼈性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
    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
    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
    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
    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
    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
    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
    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性⽽⾏。
    情之于性视其品。
    情感对于⼈性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之言性曰:
      孟⼦提出:
    人之性善;
    性善论。
    荀子之言性曰:
    荀⼦提出:
    人之性恶;
    性恶论。
    扬子之言性曰:
    汉代扬雄提出:
    人之性善恶混。
    性善恶相混论。
    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那些认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品,得到其中的⼀个⽅⾯却失掉另外两个⽅⾯。
    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
    叔鱼刚出⽣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死。
    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
    杨⾷我出⽣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定会因为他⽽灭掉宗族。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越椒出⽣时,⼦⽂很伤⼼,知道若敖⽒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
    人之性果善乎?
    ⼈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
    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
    后稷出⽣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
    周⽂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烦恼。
    人之性果恶乎?
    ⼈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
    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
    尧的⼉⼦丹朱,舜的⼉⼦商均,⽂王的⼉⼦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最终变成恶⼈。
    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瞽瞍的⼉⼦舜,鲧的⼉⼦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最终成为圣⼈。
    人之性善恶果混乎?
    ⼈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
    故曰:
    所以说:
    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这三个⼈谈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品,得到其中的⼀个⽅⾯却失掉另外两个⽅⾯。
    曰:
    有⼈说:
    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
    这样说来,那么上品⼈性和下品⼈性,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
    曰:
    回答说:
    上之性,就学而易明;
    上品⼈性,从事学习就会越发聪明;
    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下品⼈性,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
    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这两种品级,就是孔⼦所说的不能改变。
      曰:
      有⼈⼜问:
    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
    当今社会⼈们谈论⼈性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
    曰:
    回答说:
    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
    今⼈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
    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

相关推荐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768—824
唐河南河陽人,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介弟。德宗貞元八年進士。幼孤,由嫂撫養。及長,盡通《六經》、百家學。工詩文,自成一家。經其指授,皆稱韓門弟子。董晉鎮宣武,辟為巡官。汴軍亂,依張建封,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憲宗元和中,歷遷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帝遣使迎佛骨入禁,愈上表極諫,貶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后以吏部侍郎為京兆尹。卒謚文,世又稱韓文公。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源 ® 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0810065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