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知悼子〕知莹,春秋时晋大夫。
〔平公〕晋平公,前五五七年至前五三二年在位。
〔师旷〕春秋时晋国的著名乐师。
〔李调〕晋平公的宠臣。
〔杜蒉〕晋平公的厨师。
〔坐〕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子卯不乐〕古代相传商纣和夏桀分别死于甲子日和乙卯日,后来就以甲子乙卯两日为国君的忌日,不许饮酒奏乐。
〔堂〕殿堂,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这里指停灵在堂。
〔太师〕周代对乐官的称呼。
〔宰夫〕厨师。
〔匕〕羹匙。
〔共〕通“供”。
〔与〕参与。
〔知防〕察觉和防止违礼之事。
〔觯〕古时一种饮酒器具。
〔献〕这里指敬酒。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